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舆情论文范文资料 与微信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特征:一个新舆论场的产生和作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舆情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1-20

《微信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特征:一个新舆论场的产生和作用》:本文是一篇关于舆情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微信作为移动新媒体的一种新形式,普及速度很快,并形成了很多重要特点,已经生成为一个民众表达其社会政治态度的特殊民间舆论场.认识微信及其在舆情表达和传播中的各种作用,有助于更深入地观察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多样化的实际选择,同时加深对互联网世界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关键词:微信;舆情;舆论场;传播特征;舆情表达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144-004

曾有传媒研究方面的学者强调说,微博“本质上是‘个人媒体’”,作为一种个人向社会喊话和向社会表达的工具,引起数量很大的网络“围观”,最终被建构成了一个“公共空间”.[1] 又有些学者在对微博与微信之间进行所谓“双微”比较研究后指出,尽管这两者都是互联网上的“自媒体”表达方式,但是,微博更像一个开放的网络社交“广场”.还有学者指出,微信是“更加封闭的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局限于个体对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传播”[2],几乎变成了一个网络社交的“私人会所”.相比微博来说,由于微信建立在使用者与其亲朋好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基础上,微信中各类信息传播的范围是相对封闭的.尽管如此,有统计表明,到今年的一季度末,国内经常使用微信的上网者达到了5.49亿人,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而在2012年9月时,登记使用微信的人还只有2亿人.与微信的勃兴相伴,微博的使用数量则迅速下降了.微信替代微博,成为了当今国内上网者和他们发布“自媒体”信息的首要手段.

正是源于微信本身相对封闭的技术特点,微信使用者在舆情表达和传播方面形成了一些新的重要特征.

第一,微信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与使用者的政治偏好并存.微信使用者具有多种目的.新近的有关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使用微信的网民在“朋友圈”微信栏目上“分享”有关信息时,直接涉及舆情的包括了转载或撰写带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文稿或图片、重大的时政和生活新闻这两个大的方面,同时,大家也喜欢转发一些与个人身心保健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稿、图片以及音乐等.显然,在微信使用者当中,个人社会政治态度的表达成为了一种偏好,各种情绪和思想判断都会凭借这种偏好表达出来,让微信的“朋友圈”呈现出良莠并生的信息结构情形.当网络下发生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时,微信“朋友圈”中甚至会出现政治性和社会性转帖和发帖数量剧增的情况.

第二,微信朋友圈的相对封闭刺激了舆情表达的主动性.微信使用者们均知道,个人微信的朋友通讯录中几乎都是经过本微信拥有者选择和接纳的人,这种选择和接纳的结果,会使微信使用者的微信分享范围更加富有界限,或者说,其微信中几乎都是个人可以“信赖”和“喜欢”的朋友,进一步增强了个人微信传播和分享的封闭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相对的封闭性,就使微信使用者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各种态度,以实现个人与朋友们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从而增强了他们传播各种信息的主动性,而属于政治偏好的政治性以及社会性信息的传播与分享也当然位列其中.于是,朋友圈中的舆情表达几乎成了“家常饭”.

第三,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鼓励了舆情表达的随意性.微信在使用者的亲朋好友之间被使用,是“一个适时交流的通信工具”,“互动更具私密性,互动形式也更为丰富”.[3] 微信使用者对其微信朋友圈使用的私密性的主观认可,常常让微信使用者个人觉得自己的社会情绪和政治观点的表露,不会受到指责,不会遇到阻碍,不会有什么风险,相反,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源于个人微信本身的相对封闭和私密性的情况,直接造成了对微信朋友圈中个人情绪和认知表达“自我鼓励”以及点赞者的鼓励,形成了这种形式的自媒体发声的随意性.一方面,一些正确的情绪和思想观点可以在这个圈子中“流动”,而另一个方面,一些不健康甚至有政治问题的不良思想内容也会夹杂在其中传播开来.

第四,技术不断完善的手机上网方式为微信使用者的舆情表达提供了更多便利.智能手机作为移动新媒体的技术载体,其功能的不断更新和出新,为手机上网提供了极大的技术便利.例如,文字和图片的微信共享,让使用者们在短时间内转发和分享很多音像类信息,既丰富了信息本身的内容,也增强了信息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又例如,针对一些带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微信来说,即时性的音像信息转发和传播,则会直接带来更强烈的刺激和影响,使看到和听到这些信息的网民很快地产生舆情方面的政治共鸣.

第五,“微主”(指经常和主动地撰写和转发帖者)更容易形成,从而使这个特殊人群的数量增长很快.一是一些微信使用者即使没有很强的文字能力,也会不计较个人写作水平高低,仅靠简短或直白的文字表达,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个人的各种声音;二是由于微信朋友圈中信息转发功能很强大和操作便利,就使得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擅以个人文字形式表达个人意见的人,选择以“贴贴”的方式,以转发别人帖子的方式来寄托个人的好恶,在其中包含不少带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内容,对朋友圈中的其他人产生影响.

第六,个人朋友圈的“叠加”使信息传播相对慢速和产生“远播”效果.尽管一个微信使用者朋友圈中的“朋友”数量是有限的,可是,不同人的朋友圈是以“叠加”方式存在的,也即个人之间的微信朋友圈是不同的,甲的微信朋友圈中包含了乙,而乙的微信朋友圈中包含了丙,乙会把从甲那里获得的微信信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转到丙那里.这种微信信息传播上的“叠加”情况,虽然让一些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慢下来,可是,却没有阻挡这个信息本身的传播,并且,随着丙与丁之间微信朋友圈之间的信息交流,又会使一些信息“远播”出去.在这个意义上,微信信息共享上的相对封闭仅仅是一种相对界限而已,并不能真正达到信息封闭的效果.

第七,微信中信息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开始出现在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当中.例如,据有关的研究发现,微信手段曾经被使用者在2013年10月发生的“温岭杀医事件”运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照片通过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引发公众更多关注”.[4] 又据2015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一篇文章中记载:“一封微信倡议书在出租车司机的圈子里流传.这份微信倡议显示,让各位出租车司机1月9日上午9点到 XX门口‘集体停工’.”这些例子都反映出微信作为一种通信手段,已经被利用到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来.个人微信朋友圈之间的勾连,为这种“利用”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微信涉及政治性内容的一些信息交流选择,为这种“利用”提供了驱力.

舆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微信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特征:一个新舆论场的产生和作用为关于舆情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舆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