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词义论文范文资料 与向的时—空词义系统跨语言共性的认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词义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1-18

《向的时—空词义系统跨语言共性的认知》:本论文为您写词义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在汉语史上,“向”经历了“名词>动词>介词>副词”的词性变化以及“物体>行为>空间>时间”的语义扩展.在“向”的语法化过程中,认知因素的介入在“向”的词义由空间向时间领域隐喻映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句法位置、词义复杂程度、语法化过程以及来源等四个角度,介词“向”与其他多种语言中的“向格”形式相类似,具有跨语言普遍性和类型学的意义,也体现着人类基本的时空认知规律.

关键词:向;向格;时空隐喻;时间副词;认知;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171-006

引 言

对时间、空间概念的感知是构成人类共同经验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空间概念是许多抽象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人类利用空间经验对“时间”进行思考以及概念化,是一条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认知规律,这一过程常常借助“隐喻”等手段得以实现.

在汉语史上,“向”先后演变出多种词性和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录了“向”的以下义项(1):

向1:(a)方向;(b)动对2着,特指脸或正面对着(跟“背”相对);(c)<书>将近,接近;(d)动偏袒;(e)介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或对象;(f)(Xiàng)名姓.

向2:(a)<书>从前;旧时;(b)副向来.

“向”的词义系统中存在着一个由“时-空”义所构成的词义子系统.现有研究在“向”由动词演变成为具有空间指示功能的介词这一过程上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对于介词、副词“向”的时间指示功能,以及时、空指示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则比较少.本文将从语法化、认知和跨语言对比的角度对“向”的“时-空”词义系统、“向”类空间词组的时间走向以及介词“向”与其他语言中“向格”形式的对比等问题进行考察.

一、“向”的空间义

“向”本来是名词.一种看法是,“向”的本义是“向北开的窗户”.《诗经·豳风·七月》有“穹室熏鼠,塞向墐户”一句,《毛传》释“向”为“北出牖.”《说文》亦作此解.马贝加(1999a)提出,处所介词“向”“显然不是从名词直接发展而来的”[1]43.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向北开的窗户”只是“向”在特定语境下的随文释义,主张“向”之本义应该是“窗户”.滕志贤(2000b)指出,早期字书如《玉篇》、《广雅》中,“向”、“窗”、“牖”之间是可以互训的,“向”并无明确方向性.[2]又据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根据古代建筑“前堂后室”的特点,“向”如果是“后窗”,则必定有朝向.

Heine(1991a)等人提出了“范畴隐喻(categorical metaphors)”概念,不同范畴之间由于相关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一个隐喻的提取序列:

PERSON>OBJECT>ACTIVITY>SPACE>TIME>QUALITY[3]

即:人 > 物体 > 行为 > 空间 > 时间 > 性质

处于该序列左侧的范畴具有向其右侧范畴领域隐喻扩展的能力.汉语中名词“向”在“窗户”(“物体”范畴)这一基本词义的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朝着”等具有“行为”义的动词“向”的用法在先秦已经完成,是介词“向”的语法化来源.

据马贝加(1999a)等人的研究,汉代之前,动词“向”的两个主要义项是:(a)面对等(记为“向a”);(b)向等进军(记为“向b”)[1]43,主要出现在三种句式中:(A)N1+V1(向)+N2;(B)V1(向)+N1+而+V2+N2;(C)V1(向)+N1+V2+N2.

“向”进入连动结构中第一动词的位置,是其虚化为介词的第一步,进入无“而”连接的连动式是其进入“动—介”虚化的关键步骤.[4]动词“向”的抽象过程的完成,以及表方向的介词“向”的成型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1]45处于谓语动词前的介词“向”来源于“向a”,处于谓语动词后的介词“向”来源于“向b”,“由于在句法结构中出现别的表移动意义的动词和施事成分的扩展,两种‘向’的义素都抽象化了”[5]170.

介词“向”在南北朝至唐这段时期产生了内涵丰富的空间义,实现了范畴隐喻序列上“行为>空间”的隐喻扩展.马贝加(1999a)将具有空间指示功能的“向”分为五个小类(见表1)[6]45-47:

二、 “向”的时间义

(一) 时间介词“向”

介词“向”在汉代已有表达“临近点”意义的表时功能[6],例如:

(1)上素康壮无疾病,向晨欲起,因失音不能言,昼漏十刻而崩.(汉纪·成帝纪四)

(2)清晨插步摇,向晚解罗衣.(沈满愿·戏萧娘诗)

这种用法延续到近代汉语时期:

(3)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三国演义·四十八回)

“向”后面所支配的NP已不再是具体的处所,而是抽象的时间概念,削弱了“向”的运行义.由表1可知,处所介词“向”并没有产生表示“临近某处”的用法.因此我们认为,介词“向”表“临近点”的用法与“向b”直接相关.“向b”处于无“而”连动式第一动词的位置,是其虚化为介词的句法结构基础;“向等进军”这一具有位移特点的动词适于在依靠意向图示“路径”的映射域内被激活,同时得到“变化-运动”、“目的-目标”等相互关系的支持.由某一地点“接近”另一地点的空间属性,与时间域由某一时刻“接近”另一参照时刻的时间过程具有相似性.在这两种合力的作用下,促生了具有“临近点”这一概念的时间介词“向”.

此外,时间介词“向”在近代汉语时期具备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时点”的功能,该用法只见于唐五代[5]171,其来源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之处”的介词“向”,由空间上的处所义(犹“于”、“在”)映射出时间域上的时点关系,例如:

词义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向的时—空词义系统跨语言共性的认知为关于词义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词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