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认知论文范文资料 与性面孔失认认知机制其神经基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认知范文 科目:论文格式 2024-04-08

《性面孔失认认知机制其神经基础》:本论文可用于认知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认知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是指个体在童年期就开始表现出来的一种终生性面孔识别缺陷,其不能归因于智力衰退、情感障碍、物体识别困难以及后天性脑损伤.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涉及的认知机制包括面孔特异性机制、构型加工障碍、面孔探测、面孔记忆和面孔身份识别.此外,该面孔失认症的神经网络由核心神经网络和延伸的神经网络组成,前者和面孔选择反应和记忆表征有关,后者主要负责面孔知识表征、面孔长时记忆和面孔工作记忆.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拓展其认知网络;进一步明确面孔探测和发展性面孔失认之间的关系:考察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基因基础、加强其发展性研究以及推动康复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 发展性面孔失认;认知机制;神经网络;神经成像技术;康复治疗

分类号 B842;B845

许多人都经历过不能识别他人面孔的尴尬场面,而其中一部分人即使在和自己的家人相遇时,也不能将他们识别出来,这种面孔识别障碍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发展性面孔失认症(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DP)也称发展性脸盲症,是指个体在没有智力衰退、情感障碍、物体识别困难以及后天性脑损伤的情况下,不能准确地识别他人面孔的一种临床症状,它也是一种在童年期就表现出来的终生性面孔识别缺陷,其发病率约为2.5%(Duchaine & Nakayama,2006).虽然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相关研究最近才在面孔识别领域中兴起,但其临床意义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面孔识别能力的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交流.对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的研究将有助于明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成因,为以后的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外研究者更科学地认识这种面孔识别障碍.因此文章将概述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1 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认知机制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官觉察到事物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识别,而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却表现出面孔识别障碍.近年来,以发展性面孔失认症为被试的研究发现该障碍的成因主要涉及以下认知过程:面孔特异性机制、构型加工、面孔探测、面孔记忆和面孔身份识别,这些认知过程在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发展性面孔失认的认知网络的关键部分.

1.1 面孔特异性机制

面孔特异性机制(face-specific mechanisms)是指在人体的大脑中可能存在一个特异性模块,它不同于一般的物体识别模块,只负责面孔刺激的加工(Duchaine & Nakayama,2006).面孔特异性理论认为面孔具有独立于其他非面孔类客体的特异性加工机制(Susilo,McKone,& Edwards,2009),其有力支持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研究: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的分离、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的验证.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识别和物体识别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Duchaine和Nakayama(2005)运用一个新/旧识别记忆测验(Old/New Recognition Memory Test)和两个面孔测验(Face Test)对7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被试不能识别面孔,但能正常地识别其他物体.最近的研究者调查了来自同一个家庭的3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并采用名人面孔测验(Famous Faces Test,该测验由60张著名人物的面孔图片组成)、剑桥面孔记忆测验(cambridge Face Memory Test)、剑桥面孔知觉测验(cambridge Face Perception Test)以及类别物体识别测验(Within-Class Object Recognition Test)等神经心理测验评估了这3名被试的面孔和物体识别能力,结果他们不能完成面孔识别任务,但可以很好地完成物体识别任务(Lee,Duchaine,Wilson,& Nakayama,2010).上述研究共同表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和物体识别是分离的,即物体识别能力正常,而面孔识别能力受损,这种分离可能是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病因.以往研究表明,由于面孔和物体识别由不同的机制负责,所以伴有面孔和物体识别分离的个体不能够形成正常的面孔加工,但具有正常的非面孔加工能力(Duchaine & Nakayama,2005).

为了进一步证明面孔特异性机制和发展性面孔失认之间的关系,有学者研究了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alternatives to the face-specific hypothesis,它和面孔特异性假设相反).研究发现和发展性面孔失认有关的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主要是指专家假设(expertise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面孔并不特异于其他种类的客体,专家水平(个体经过大量的经验积累而成,和专家水平对应的是新手)的加工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包括短期的专家经验和长期的专家经验.Duchaine,Dingle,Butterworth和Nakayama(2004)用格瑞普训练程序(greebletraining procedure,研究短期专家经验的范式)检验了短期的专家经验(rapid expertise,较短时间内形成的专家经验),在实验中,他们让发展性面孔失认症和健康被试分别学习20个人造“格瑞普”,结果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和已经形成专门知识的健康被试在学习“格瑞普”任务时有相似的表现,和短期专家经验假设恰好相反,这表明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的面孔失认并非由短期专家经验的损伤所引起(Bukach et al.,2012;Duchaine et al.,2004).和短期的专家经验不同,长期的专家经验(extended expertise)需要数年的时问才能形成,身体(bodies)由于长时间地暴露于个体的视线中,故被视为研究长期专家经验最为合适的非面孔材料(Duchaine,Yovel,Butterworth,& Nakayama,2006).长期专家经验理论认为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不能完成身体任务,为了验证这理论假设,研究者让1名发展性面孔失认症被试完成连续匹配任务(sequential Matching Task),该任务是让被试识别正立或倒置的成对面孔或人类身体图片,实验结果和长期形成的专家经验不一致,即该被试可以完成身体任务,而不能完成面孔任务,这暗示长期形成的专家经验的损伤也不是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真正原因(Duchaine et al.,2006;Yovel,Pelc,& Lubetzky,2010).总之,发展性面孔失认的相关研究否定了面孔特异性备择假设中的专家假设,这说明面孔特异性机制是发展性面孔失认的影响因素之一.

认知论文参考资料:

会计专业认知论文

结论:性面孔失认认知机制其神经基础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认知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认知水平的4个阶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