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面部表情论文范文资料 与面部表情:争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面部表情范文 科目:论文目录 2024-03-05

《面部表情:争论》:本文关于面部表情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面部表情能够承载和传递个体情绪状态及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号,在人类社会交往中是一种有效的且高效的沟通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起,尤其近10年以来,关于情绪化的面部表情的心理学研究增长迅速.本文对这一领域主要观点和争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如理论基础、文化一致性、识别能力发展阶段、性别差异、识别混淆的原因等.未来的研究如果能够对特定表情进行深入探讨,将会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面部表情;理论基础;文化一致性;识别能力;混淆原因

分类号:B842

1.面部表情的概念及产生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通过位置的变化组成的一个或多个动作或姿态.人的脸部肌肉约有44块,活动受到面神经的支配,能够精细地表达不同性质的情绪和情感.面部不仅仅是一个多重信号系统,而且是一个多重信息系统(Ekman&Friesen,1975).面部可以提供3种信号:(1)静态的,如皮肤颜色;(2)慢速的,如永久的皱纹;(3)快速的,如转动眼球.面部还可以提供多种信息,如情绪、心境、态度、性格、理解力、吸引力、年龄、性别、种族等等.面部表情还可以用来传递行为意图或动作请求,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对情绪状态的传递,这也是为什么关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常常会涉及到对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s)的分类进行说明和讨论的原因.

表情和情绪是紧密相连的,前者是后者的外在表现,后者是前者的内在体验,在大部分情况下,知道二者中的一者,可以反推另一者.Izard(1977)就曾指出,情绪是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等3种成分组成的,其中外部表现主要就是指面部表情.有意思的是,面部表情既可以出于自愿的行为,人们通过做出不同表情向他人表达情绪状态和内心感受:也可以出于不自愿的行为,如具有某种强烈的情绪体验时,我们很难避免特定的表情.时下对“微表情”的研究也是热点,微表情的持续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一瞬间,然而却很容易暴露真实的情绪,尤其当人们努力呈现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感受相反时.此外,表情和情绪的联结性还体现在自愿采取某种表情可能会引发相关的情绪,如面带微笑可以激发一定程度的愉悦感.需要指出的是,情绪和表情之间的标签的联结可能是一致的,但是这种联结也可能存在文化差异(Russell,1994).

2.面部表情识别的理论争论

客观地讲,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影响较广、认可程度较高的面部表情识别的理论是很少的,而且这些理论各自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2.1 神经文化理论(Neuroeultural Theory)

神经文化理论主要由Ekman和Friesen (1969)提出,这一理论认为,面部表情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在情感系统的控制下,人们体验到的情绪和表现出来的表情通常是一致的.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呈现规则”和“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造成的,因为不同文化的解码规则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潜规则,这会造成某些表情不能被来自其他文化群体的人们正确识别.在非社会情景中,人们表达情绪和识别情绪的方式是一致的.在社会情景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即“表现规则”,来控制或掩饰自己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呈现规则,这些规则会加强、减弱、中性化或掩饰实际情绪.简而言之,情绪的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绪面部表情沟通中存在着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刘红艳,张积家,2008).

2.2 方言理论(Dialect Theory)

在语言学中,方言是某种语言的变体,这种差异是基于地域性或社会性分离产生的.同样地,面部表情识别中的方言理论也试图解释“情绪的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同时使得该文化以外的人们对其内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降低.不同的文化群体共享一个“普遍情感系统”,包含相同的情绪模式,但是,各个文化群体还拥有自己的“独特情感系统”,独立地执行相应的功能(Elfenbein&Ambady,2003).后者是人们通过学习掌握的,受到文化、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情绪面部表情表达和识别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即使很小,也会造成组外群体的困惑(Burquest&Payne,1993).这种“组内优势”可能只对于非标准化的表情有效,尤其是地域性或社会性差异非常显著的某些表情(Elfenbein-Beaupr6,L6vesque,&Hess,2007).

2.3 功能模型fFunctional Model for FaceRecognition)

Bruce和Young(1986)基于前人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提出了面孑L识别的经典功能模型.该模型从信息加工角度区分出7类面部识别的信息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视觉语义码、姓名码、表情码和面部言语码.从功能上将面部认知划分为两平行路线,一个对面孔特征信息编码,一个对面孔表情信息加工,两者功能相对独立.因此,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是不重要的,只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描述.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却发现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Endo,N.,Endo,M.,Kirita,&Maruyama,1992;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Sansone&Tiberghien,1994).Haxby,Hoffman和Gobbini(2000)提出的分布神经模型则更强调面部识别中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淡化了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双通道分离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汪亚珉和傅小兰(2005)提出了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把面孔身份与表情的知觉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知觉阶段,表征阶段,分析识别阶段,强调了人脸知觉加工中的阶段性.

简而言之,神经文化理论和方言理论主要在于解释面部表情识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前者更为强调普遍性,认为人类存在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但是更为强调独特性,看重各文化群体“独特情感系统”的功能.至于各类功能模型,则是对人脸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分析,其争议主要集中于面部识别中人类对面孔身份和面部表情的加工特点,如更偏向于分离还是更偏向于整合等.

面部表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面部表情:争论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面部表情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面部表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