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华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近代以降制约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论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华文化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1-25

《近代以降制约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论略》:关于免费中华文化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中华文化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绵延不断.至18世纪英国完成产业革命前,中华文化及文明盛行于西方长久不衰.然而,于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渐次形成一定的痼疾,如文化上的故步自封,精神上的不思进取,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导致中华文化渐渐落后于西方文化进程,这些致命缺陷终于使古老的中国在战争中落败,文化自信遭遇动摇.历经器物、制度变革国家依旧寻不到复兴道路,于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精英将国家复兴的出路锁定在对中华文化的重新构建上,由此形成众多迥异的中西学观.然而,种种文化争论皆有缺陷,文人政客对中华文化的矫枉过正成为动摇中华自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先进的经济科技优势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上的压力,对我国形成强大的现实挑战.

[关键词]近代史;西方优势;中华文化自信

屈辱的近代史让国人感到羞辱与义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华文化自信的凋敝.回顾历史、深析原因,一方面为曾经的失败做出反思,即中国不能依赖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另一方面,为今日之中国发展正心,即民族自强和文化自信实乃中华崛起之根本.

一、屈辱的近代史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巨大影响

文化是国家标识与国民支柱,深藏其中的是稳定的价值观及其信仰体系.中国近现代百年的屈辱史表面上摧毁的是虚弱、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则破坏的是中国人对自身长达千年的社会价值观及文化、文明的信心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影响有历史和现实原因,历史因素是主因.

(一)中华文化在近代以前的世界领先地位

春秋时期的“华夏”代表的是一种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完成对异质、异域文化的吸纳与融合,于公元3-16世纪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汉文化始终处于文化的核心.自汉朝以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圈,影响深刻并改变诸如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中华文化由内而外展现出的包容、创新与系统性不仅成就了一个个繁荣鼎盛时代,还使中国自汉朝一统后,即成为唯一能与西方罗马帝国相较高下的封建大帝国.长久以来,备受青睐的中华文化一直是先进与文明的代名词,成为当时众多封建国家建制规范的楷模.亨廷顿曾指出,(18-19世纪)“中国的拒绝主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中国作为帝国的自我形象和坚信中国的文化优越于所有其他文化的信念”.

(二)近现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华文明的冲击

自19世纪资本主义文化传人中国,中西方文化关系便逐渐发生逆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挤压,大致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带动了文化的拓展延伸.西方传教士带去了当时欧洲宗教、天文、数学、立法、地理等方面的新成就,然而,并未引起中國的足够重视.清朝文化的排外政策使中西文化交流受到巨大阻隔,文化间的差距渐渐增大.

第二阶段是1840-1949年,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此时,西方将资金、技术、军事等作为强大后盾,携艺术、宗教、思想观念等涌人中国.于18世纪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在资本的助力下,剔除掉资本主义文明在东方的全部伪装,不惜一切代价的野蛮扩张成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巨大成功,西方文化的扩张性强烈冲击了缺乏进取心、创新和改革精神的中国文化.“中国被无情地蒙上了肮脏、落后的阴影”.战争战败后,强大的物质文化挤压使中国各种力量粉墨登场,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于中西文化交锋中做出不同反应.顽固派盲目排外,拒斥一切外国事物.洋务派力求自强,掀洋务运动.先有林则徐著《四洲志》,后有魏源撰《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虽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尤未脱离净尽”,但甲午海战尽显中国虚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和否定.于是维新派力主变法图存,终难抵顽固封建势力,以失败告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欲于中国实行西式资本主义制度,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形成长期军阀混战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既加剧中华民族的危机,也加剧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战争后每隔40年即沦陷一次的情势,将国人自信无情打落,于“五四”后30年中,中国人一直陷于对自身文化的又爱又恨之纠结中.其间的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保命成为个人当务之急,自信严重受挫.

二、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对中华文化建构的矫枉过正

近代以来,思想家、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建构与争论不绝于耳,反映在文化上,则形成诸多相异又相关联的中西学观.争论之中,各有缺陷,然矫枉过正亦是动摇中华文化自信之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争论

这是19世纪60-90年代末的西学观.“西学中源”即西学来源于中学.第一次战争结束20年后,“夷狄之学”才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守旧派奉中学典章为圭臬,对西学一概贬斥拒之.对西学的无知与恐惧,加之战争失败后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在文化上,则是“外夷奇器,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的偏颇.第二次战争之后,钟天纬等人详述论证西学并非源于中学,为维新派引入“西学”提供有力依据.“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被视为“中体西用”之雏形.此后,沈寿康、孙家鼎、张之洞等人均有相应阐述.但早期洋务派思想家均将西学视为异学、杂学,中学之辅,且多“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中体西用”之目的原为“善用其议,善发其器,求形下之器,以卫形上之道”.随着认识加深,洋务派日渐感到形下之器,愈加难卫形上之道.原因是“中体”冗陈时时束缚人的思想与视野.如何超越“中体”,引入西学之真正精髓成为洋务运动后期启蒙思想家的重点思考.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重商贾以为循用西法立基”,此后,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洋务派思想家亦提出类似说法.显然,郑观应等人看到西学之精髓在其本,过多强调“中体”“难臻富强”,因此,主张“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才能“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观而无难矣”.

中华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文化论文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近代以降制约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论略为关于中华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