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四大民间故事论文范文资料 与四大民间故事文学性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四大民间故事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13

《四大民间故事文学性探析》:此文是一篇四大民间故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通过梳理《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故事的成型过程,对四则故事进行文学性考察.围绕人文主题分析和研究人物、特殊物象和情节构建的神奇色彩,探讨人物背后的价值观,四大民间故事表现出对封建势力中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打破,对人性中自由爱情的树立,“类大团圆”结局,进一步表现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大民间故事的流传也影响着当代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华美德的延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自由人生的追求.

[关键词]四大民间故事;文学性;爱情;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085-06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四则故事,以传说、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冲破封建束缚的勇气和对自由的向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爱情观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认知,引导人们向文明社会不断进步.

一、四大民间故事的版本发展和定型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离不开故事本身所带有的生活气息,百姓喜闻乐见的背后是对真实生活的写照和超越.

(一)《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研究者一般认为早期的“牵牛”“织女”只是两个星宿名,一在银河东,一在银河西,两两相望,并没有人神化.不过有些学者根据这一史料推测牛女神话应该萌芽于先秦,如洪淑玲认为先秦时期已经含藏了牵牛织女神话的基因,应当是孕育牛女神话的胚胎期;李立也认为虽然牵牛和织女两者在先秦还没有联系起来,但牵牛、织女这两个符号形式已经包含着“人”的形象内涵,而且在《史记》中曾经记载:“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将.嫠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孙也.”此时牛郎和织女已经人神化,也就是说二者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形象,只是这个形象还不具体.

两汉期间关于织女、牵牛故事的线索很多,但都没有明确指出织女和牵牛的相恋关系.汉初《淮南子·真训》云:“若夫真人,则等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等”这里说的是真人和织女的婚姻,和牵牛无关.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这也只是描写了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牵牛、织女两座石像.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和七夕习俗相结合.到了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明确写出了牵牛、织女二人的相爱相思:“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出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在曹丕的《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的《九咏》:“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里,牵牛和织女已被传为夫妇.

由上可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大概成型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间.

(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是杞梁妻哭夫.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等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和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曾子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引淳于髡的话曰:“华周(和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曰:“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西北有高楼》的“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节的增加,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阨”了.在《列女传》中,又添加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样,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逐渐变成孟姜女的传说.唐(佚名)《琱玉集》:“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在《同贤记》中也曾经记载:“燕人杞良筑城而亡,其妻孟仲姿(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辨出夫骨回家安葬.”故事演变到这里,已经能清晰地寻找到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基本轮廓,也和现在已经成型的故事有很相近的情节.到了明代,故事又新增添了孟姜女和秦始皇做斗争的内容,增添了秦始皇逼婚和孟姜女投海殉情的情节.至此,近代版本的孟姜女的故事才真正定型并流传下来.

(三)《梁山伯和祝英台》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和梁山伯同冢”.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和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

四大民间故事论文参考资料:

民间故事期刊

民间故事杂志

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编辑部的故事

故事大王杂志

故事杂志投稿

结论:四大民间故事文学性探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四大民间故事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民间故事100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