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纪录片论文范文资料 与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纪录片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30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本文是一篇关于纪录片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播出后获得空前的成功.故事化手法是其成功的要素,也是中国纪录片在市场化进程中主要依仗的艺术手段.然而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赞美中有了批评其过度故事化的声音.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分析,说明其通过解说词、采访、音乐等因素成功实现了纪录片故事化,同时也以故事化失败的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人物与食物的关系、故事与食物的关系以及真实性说明其失度之处.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纪录片;故事化;尺度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128-09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自其首部开播以来,以其精致高清的画面风格和制作精良的内容引发了全民观看的热潮,获得了各界好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也于2014年4月18日在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同时开播,并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有了第一季的观众基础与口碑,加上开播前的网络宣传与推广,第二季的热度只增不减.自从周播以来,每周一集的更新速度让所有电视观众及网友甚至是评论员对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二季关注倍增.历时一个多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在5月30日播出的“三餐”主题中完美谢幕,其播放总量近8亿[1].然而,伴随着第二季的又一波收视热潮的是每周各大网站褒贬不一的海量评论及新闻头条的质疑:煽情、、抄袭等话题甚嚣尘上.观众们对于美食纪录片中大量出现的人物故事感到不解甚至是排斥,大呼大失所望.同样是赋予美食人文情怀的故事化拍摄手法,相比于第一季的满堂彩式的好评,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抵触和反感,进而质疑整部片子的真实性,这无疑是对纪录片创作者的挫伤.我们不禁要反思,《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如何在故事化中失去了“人心”呢?成就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为何又成了口伐笔诛的弊端所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存在着哪些故事化失度表现,到底该如何把握纪录片中故事化的尺度呢?本文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进行详细探讨,并以其中故事化失度的案例分析,来展现如何对纪录片故事化的尺度进行把握.

一、分析单位与类目建构

(一)研究对象

据了解,《舌尖上的中国》采用分集导演负责的制作方式.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各分集导演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才会着手拍摄: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即分集导演围绕主题查看大量资料,之后撰写文案;第二个阶段是“调研”,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地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拍摄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2].

《舌尖上的中国》自第一季播出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小标题”,暗含了对纪录片主题的解读.虽然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但导演通过美食想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该片导演陈晓卿表示,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美食属于饮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其带有的人文传统和人文关怀必然在人与食的关系中来展现,食物通过人物故事使其内涵得以彰显.

(二)分析单位

1.以故事为单位进行研究.研究主体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7集内容,制作方推出的《花絮》集不在研究范围内.出现显而易见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即可判定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过渡部分不算.

2.仅出现与食物相关的特定的标明名字的人物,人物只涉及食物原材料的采摘、食物的烹饪;而没有完整人物背后故事的,则不作为考察对象.

3.以上为了方便研究分析而选择的故事单位标准,并不是故事化的标准,不宜类推.

(三)类目建构

类目建构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

1.解说词部分:a.有关人物的(包括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人物特定动作描写);b.有关食物的(包括食物历史、食材来源、烹饪传统等).

2.人物采访部分:a.以人物本身故事、自我情感、内心剖白为主;b.讲述食材、烹饪等与食物相关的;c.二者兼备(故事比例较高/食物比例较高).

3.音乐出现次数:a.三次以下;b.三到五次;c.五次以上.

4.音乐运用:主要音乐出现的位置及所起的作用.

5.故事内容:a.人与食物的关系;b.故事与食物间的联系.

6.镜头时长:a.美食镜头时长;b.整个故事时长;c.比例.

二、研究分析与结论

(一)解说词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的一部分,是其故事化的重要因素.故事化纪录片对解说词的偏爱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里尤为明显[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不仅让吃货们口水直流,而其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的解说词也让网友争相效仿,引发了造句热潮.“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其实就是晒鱼干;“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等”——其实就是嗑瓜子[4].

解说词不仅是在影像语言故事性不强的情况下的依托,更因为其散文诗一样的优美语言,配合精致的画面,借用大量的文学修辞,大大增强了故事化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解说词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通过对人物(包括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人物特定动作)的描写以及对食物(包括食物历史、食材来源、烹饪传统等)的描写所占比例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抽样的21个故事单元中,人物描述比例大于食物的有12个,其中有7个故事单元解说词中对于人物的描述占整个解说词的一半以上.

纪录片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纪录片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