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范式论文范文资料 与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与其艺术意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范式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08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与其艺术意蕴》:本文关于范式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于“表现”,但现实生活并不都符合生存的逻辑,普遍的现实存在和艺术的理想憧憬总有不容忽视的审美距离.文艺创作者面对生活的“大海”,通过巧妙地重述或者重新编码普遍的简单秩序,才能在螺旋式的艺术表现中,基于最初的“灵感的来源”,构建生活之上的艺术世界.而由方方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万箭穿心》与刘震云的《一地雞毛》,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一类极其有意义的现实文本.他们都是用真实、客观、冷静、残酷地态度来关照现实.艺术的表现或许不是对于事件和历史的真实记录,但却是对于人性真实选择的合理写照.换言之,他们都在用粗实的笔锋蘸写平淡的人生,和着悠悠的人情味,苍白的色彩,冲淡的味道,无力地回应着生活.

一、 文本指向:想象与虚构的并行

作为文本的生活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两者之间具有极大区别.真实的生活存在于现实中,依靠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社会的组合演绎;文本的生活却立于想象和虚构,凭借的是人物与世界的有效谋划.所以,前者相比较而言较为真实,但是普遍性要弱于后者.因为作为文本的生活已经将所有的范畴囊括进来,而人只有充分审视此类生活文本,才能进行个性有益的建构.

《万箭穿心》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为描写内容的新写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讲述了三代人对于生活的基本态度.故事从女主角的日子开始讲起,影片对于她的前半生只是简单地总结为平淡,主要集中在她接二连三地失去了爱情、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之后的未完待续的下半生中.

故事伊始,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满头大汗,充斥的全是热量的蒸腾,大有意犹未尽、难以排遣的苦闷.镜头从李宝莉搬家开始介入,继而引出夫妻间的微妙关系,表面上“男才女貌”,实际情况却是“女强男弱”,所以日子里的便大于生活中的温情,这正是处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烦躁与焦虑.他们所虑的是日子如何继续,凭借的是男人的肩膀外出打拼;他们又要思考生活何以存在,依靠的却是女人的智慧居里调停.这正是日子和生活的最大区别,日子需要人来过,生活却需要女人来维持.所以,当李宝莉失去了丈夫,她便失去了依靠,只做到担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一个人的日子,从此之后便无生活.从这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中国古代的妇女失去了丈夫,便失去了天.男主人公以跳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就自然断裂了生活的篇章,但是日子还做到继续.

无独有偶,在刘震云1991年初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中,却能看到如同白水一般寡淡的日子.

《单位》中的主人公小林,作为一名大学生,曾经清高傲气、个性十足.但是,当现实中的各种利诱纷纷涌来,一切迫使他不得不委曲求全,妥协于生活百态.昔日的个性全然无存,剩下的唯有对于物质的无尽追求.他为此煞费心思,绞尽脑汁,终于收获了大房子、党员资格,而他对于生活的那份原初追求早已经灰飞烟灭.当小林从《单位》走入《一地鸡毛》中,他已经将原来的事业心抛于九霄云外.此时的小林不再诧异于机关中存在明争暗斗,对人际关系微妙处理也游刃有余,甚至还学会了对付领导,学会了运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至此,刘震云还不过瘾,他依然冷静、镇定地将小林放在机关单位中接受权力的拷打与折磨.学生时代的高雅与梦想无存.小林最终陷入这种生活状态,是从他放弃作为启蒙者的优越感开始,便一步步跌入平庸的日子中.日益沉沦,逐渐消糜,最终成为可怜的凡俗市民.这可以说是把生活过成了“日子”最好的例证.

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是《一地鸡毛》中的小林,还是《单位》中出于机关权力斗争下,都未能摆脱知识分子陷入困境的命运.《一地鸡毛》中小林活在现实中,而不是活在精神概念中.现实生活的残酷,是知识分子逐渐丧失自主意识,丧失了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他眼中最重要的是“大白菜”“豆腐”“入党”等现实物质.小林的沉沦充满了巨大的无奈与辛酸,而拥有灵气、才气、志气的“小李白”也被金钱淹没.他在放弃自我个性的同时做到到的是物质的满足,个体的独立性完全丧失了,沦为物质的“奴隶”.知识分子无路可走,开始了对金钱的追逐.生活的琐碎将小林的精神变做到麻木而平庸,甚至带了点阿Q的味道.小林夫妇一步步放弃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在机关单位这样以权力划分利益的地方,他日益沉沦为可怜猥鄙的世俗市民.这一切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知识分子受世俗权利压迫下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时刻拷问着我们对其因身份蜕变而造成的精神危机的深思.

二、 隐喻符号:梦境与现实的悖论

两个电影文本中都有一个极为相似但具有重大作用的符号存在,即《万箭穿心》中的“扁担”和《一地鸡毛》里的“鸡毛”.叙述者通过隐喻式的修辞策略,一再地介入文本中的境遇,从而以有限视角的角度填充现实与梦境所造成的巨大张力,昭示二者之间的尴尬与悖论.

《万箭穿心》中当李宝莉失去了丈夫,家庭变做到不完整时,影片中便出现了“扁担”这一重要物证,通过它与女主角生活的紧紧相依、朝夕相伴,使做到故事可以继续进行,生活也做到以延续.影片有效地通过“扁担”这一支撑物,不仅成为女主角继续生活的依靠者,她通过双手和那根早已失去了水分的干木,才能独自撑起整个家庭;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男主的缺位而造成的失衡关系.同时也通过女主角和扁担的紧依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影片开始叙说“女扁担”的故事,使做到影片的重心从讲故事向描写人物转移.

但是,“女扁担”的出现不仅仅只是具有标示身份的功能,同时这一称号也是人用自己制造出来的文化进行自我束缚的工具,影片中的李宝莉自然难以幸免.由“扁担”到“女扁担”的过渡,使做到扁担这一劳动工具已然套上了文化的外衣,就像游离的鬼魂在世间寻找到了可人的面具.这些东西原本只是独立的个体,但当它在文化场域中寻求到了身份的依附,就会具有另外一种身份.如果说,李宝莉在未成为“女扁担”以前,她还是一位单纯的社会女性,独立的个体存在.但是,一旦她变成“女扁担”,便是社会的一种象征符号,她也就只是一类简单的生活样本而已.

范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与其艺术意蕴为关于范式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