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小学品德论文范文资料 与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小学品德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17

《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小学品德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积极向社会延伸.作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升华情感.

【关键词】乡村资源;品德与社会;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1-0085-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山东省德州经济开发区抬头寺镇抬头寺完小(简称我校,下文同)是一所农村小学,乡村资源丰富.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结合乡村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借助乡村资源,进行劳动教育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生少了对繁重劳动和生活艰辛的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很多孩子眼中似乎只是一首诗,这与农村广阔的劳动资源以及农民从事耕田作业的艰辛形成很大反差.这也意味着做好乡村劳动资源与学校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紧迫性.

首先,开展劳动教育是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曾讲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前提的问题,指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要实现人的个体的存在,而人的存在首要的是活,如何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是劳动.他在《资本论》中把劳动提升到价值创造源泉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理论出发,不难看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前提.然而,在当今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自觉抵制鄙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倾向,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乡村资源,强化对小学生的劳动观教育.

其次,搭建起乡村资源与劳动教育的全面立体对接.第一,做好学校劳动技能教育与乡村资源的紧密结合.比如耕种、收获、灌溉、管理、除草、地膜覆盖、农药喷洒等,在农村学校中教授这些技能,并在基地、家庭、社会劳动中创造运用、体验技能的机会,进而强化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劳动体会提升到劳动理论.第二,建立劳动基地,实现劳动教育从书本到现实的真正对接.比如农村小学,通过与当地村庄的协调,由村庄或村户划出若干亩劳动试验田.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分组分班分块负责相关责任田,实现劳动教育的系统化、流程化、稳固化、灵活化.第三,实行学校教育与家庭劳动的对接.通过布置劳动作业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小学生拿起农具与家长一起到自家农田从事耕作劳动.

最后,搭建平台,开展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体会优秀作品评比.借助乡村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体会收获快乐,在实践中感知劳动艰辛,体谅家长,珍惜所得.简言之,要把劳动提升到思想道德观念的高度加以认知.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搭建各种载体和平台,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家庭观、人生观,更加尊重劳动,珍惜劳动!

二、借助乡村资源,进行家乡教育

所谓家乡,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称为“故乡”“老家”“故园”等.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还是生活在当地的外乡人,或者是旅居在海外的华人,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有份难舍的情怀.每个人都应爱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是自己生命的起源,记载着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家乡是亲人的聚集地,从祖先到家人,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家乡承载了个人成长的印记,想起家乡,就能想起快乐的童年和充满的青春;家乡是心灵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可以说,每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家乡,而爱的理由又有无数个.

然而,这种家乡之情却日渐淡化了.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很多人离开故土,涌向城市.与之相随,很多乡村小学消失了,那些转到集镇或城区的小学生,乡土观念日渐淡薄,他们背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可对其背后的含义却懵懵懂懂.很多孩子虽出生在农村,但不在本村的小学上学,不事耕作,不识五谷,不熟悉家乡的特产,对于家乡地名和风土民情更没有印象.结果,“家乡”逐渐成为一个记忆中抽象的符号.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情感,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要引导农村学生观察发现家乡的美.家乡的小路、路边的小草、小草身上的露珠、一只鸡、一颗土豆、一株植物、一场追逐嬉戏、一只知了,都足以使他们感到兴奋.其次,要引导农村学生看到农村的价值.土地的耕作、枝头的果实、秋收的喜庆、农民的勤奋朴实,都承载着农村独有的乡音,它不仅是美的,而且富有价值.乡土承载着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本身就是美的,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美.再有,乡村特有的民俗、民情,同样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乡村中的人际交往、浓厚的情感维系、婚丧嫁娶的礼仪仪式、民间的技艺、歌舞形式、长幼秩序,都是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将家乡教育与课堂教育、乡土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小学生收集村名的来历、名人名事、革命事迹、了解家长里短,通过细微的探寻增进乡土的印迹和信心.

三、借助乡村资源,开展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和培育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党和人民的期望和心愿.小学品德与社会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例如在教学《寻找先辈的足迹》时,笔者讲了本乡的例子:张硕(1914年~1944年)原名张晨,抬头寺坡张庄(今属德州经济开发区)人.小时即喜欢读书,毕业后留师范附小任教.“七·七”事变,民族危亡,生灵涂炭,使他的心激荡不平,再也无心当教书先生.1938年春,他满怀救国之,投筆从戎,参加抗日救国军.1944年8月,因叛徒出卖而暴露身份,不幸被捕.敌人先诱骗劝降,后施重刑拷打均无效.为严守党的秘密,在被捕的第二夜,趁狱卒不注意,将被面撕成布条,拧成绳子,在窗户上自缢身死,年仅29岁.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事例中得到激发,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己肩负历史责任,爱国主义得以升华.

四、借助乡村资源,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人民面临的紧迫与艰巨的任务.品德与社会要渗透环境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要求我们利用本地资源,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例如在《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破坏环境的“不和谐音符”,提议他们和父母交流,了解现在推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同时建议学生以个人名义写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让全校学生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此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保护家乡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学生会拓展学习范围,升华情感.

(编辑:赵 悦)

小学品德论文参考资料: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大全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杂志

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小学英语论文大全

结论:乡村资源在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的应用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小学品德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小学品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