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随意性论文范文资料 与古典名著中也有无奈和随意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随意性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2

《古典名著中也有无奈和随意性》:本论文为您写随意性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说起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其地位已够稳固.总的说来已不可动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绝大多数恐怕从无任何质疑,甚至认为其完美得无可挑剔,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其实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些枝枝节节上从来还是有些说辞的,甚至还存在某些争议.譬如:成书的过程啦,作者的确定性啦,版本的种类啦,更不必说作品的思想倾向、和史实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着相当的探求空间.简言之,绝对不是无话可说的.

笔者在这里所要说的,是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某些想法.

“赤壁之战”——这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从历史意义上说,向来认为此役决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事意义上说,自古至今,被不止一位杰出人物定位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从文学价值而言,是公认的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精彩无比的高手杰作.开国以来,高中课本曾经节选,大学中文系课堂上专题讲授,京剧舞台上各种版本的“赤壁之战”闪亮展演等.

不错,围绕着决战确实有一系列的好戏看点,如:周瑜打黄盖(苦肉计)、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巧献连环计、横槊赋诗,等等,都是对最后决战的铺垫、烘托、渲染及至有效促成.然而,当真正”三江口周瑜举火”,人们要看大战的真家伙时,小说却着笔不算太多,许多读者所期望的场面、气势,对阵之惨烈,尤其是曹方将士败亡的具象描写,有,但嫌不够充分.当年在大学读书时谈及此节,我即有些感觉,当时有人做了权威性的解读:说是铺垫性的文章做足了,真要打时则可以数笔带过即可,这才愈显出高手在处理题材上的非凡之处.当时我似觉有些道理,但后来仍觉不无牵强.后来的几十年间,由于涉读了较多的史书和野史之类,接触到一些有关对赤壁之战真相的探索文章(如战役的规模、参战的军力人数等),更觉名著的作者可能也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即赤壁之战在《三国志》等史书上的记述都比较简扼,许多重要情况交代得并不充分.在成书和事情发生相距一千多年的情况下,恐也不能不借助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譬如说,在小说中,曹方兵力或曰百万、或曰八十万:而到了京剧中则又多出一个零头——八十三万.不知从何而来?这庞大的兵力人数绝非是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它牵涉到战役的规模,胜负的意义,以及作家处理题材时如何摆布的问题.试想:八十万的血肉之躯,那得多大规模的烈火,得焚烧多少时间,才能烧完?因在江上和江畔,不似在陆地上有开阔地带进行兵刃厮杀:空间相对狭小,依靠冷兵器砍杀更难短时间将八十万敌军解决:何况看小说中所述,周瑜分派的几路将兵,多是在船上,展开大规模的交手也相当有限.那么,八十万的军兵是被火统统烧死、熏死?还是落荒溺水而死?然而,始终不要忘了那个庞大的数字啊.这不能不说是症结所在.这也就是细心的读者对小说写到真正对决、厮杀时的描写感到不够充分、更觉不过瘾的可以理解的原因.

由此再看认为多写外缘、写足铺垫而决战过程无足轻重的观点,无疑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甭说是写古代战争的小说,即使是近现代的战役报道或文艺通讯,其重心也是决不应忽略的.记得解放战争中攻锦战役,当时和稍后报纸上的“文艺通讯”(速写性质的带文学昧的文体),除了扫清 的攻克义县、阻敌增援的塔山血战以外,也大力着笔于攻打锦州城中工事配水池的反复争夺,包括战斗英雄赵兴元等的浴血拼杀,有事件过程更有具体人物的精神和行为.也许是“三国”影视剧的编导为了弥补原著中这方面的不足,在影像上加大了“火攻”和血战的具象场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和稍后的电影《三国》).

于是便引出一个在战争史学上有争论的问题,即赤壁之战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不少人认为它并不像曾经说过或想象中的那么大:有人甚至干脆说是一场不大的战役.它固然相当重要:曹操此役败后就再没有发动“渡江战役”.但原来被认为的规模显然是被夸大了:而且造成曹军败溃的原因还有:当时奔袭征战、隔江对峙胶着,将士已相当疲惫,加之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北方将士不善水战等.相对而言,一些有利条件包括运气却有幸归于孙吴方面.这样综合分析应当说是有道理的.古今中外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攻防双方产生不同影响的例证并不鲜见:1941年冬季莫斯科郊外的严寒直接减损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进攻势头,而对保卫莫斯科的苏军而言,由西伯利亚调来的主力军则早已习惯了风雪严寒的天气,且有充足的御寒衣物等等.这一反一正对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至关重要.另外,在194?年夏天我华东野战军进行的鲁中南麻战役中,由于连日天降暴雨,使我军挖掘的近迫作业壕沟被雨水灌满,爆破用的 也被湿透,等等,同样也是这次战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至于赤壁之战中曹军究竟有多少人马?史学界经多方考据,较公认的人数是二十余万人.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客观冷静的结论.而吃掉二十万和吃掉八十万情况当然就大为不同.

另一个方面,或许和此有一定联系.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未能完全解惑.即:既然是江上鏖兵,火烧战船,而船和船之间又有铁索相连.当烟火弥漫时,军兵慌不择路,自相践踏.那么曹方的将领呢?也怪了,凡是有名有姓的嫡系(也可谓“黄埔系”)的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损伤.难道他们当时都没在船上?还是当火起时,他们都丢下士卒而逃之夭夭?不会吧,这也不合曹公的治军精神哪!抑或是,大火也有势利眼,专找普通兵卒和低级军佐,而单单施恩于主要将领?恐也说不过去.小说中倒是写了有的将领为保护曹丞相,率先弃船登岸,逃往安全地带,但也不可能所有的将领都不顾部众而簇拥主帅逃生.当中只表有两名曹将被吴军所杀(一名马延,一名张乐凯),还偏偏都原是袁绍部下的将领,也是三流末将而已.而主要将领安好俱在,便说明曹方军队骨架无损.

此一关节,一直是我多年来百思而未尽释然的.最后我仍归之于所谓的赤壁鏖兵在其规模和惨烈程度均较传说和想象中有较大差别:不然曹阿瞒的帐前基本将领一员未损即难圆其说.这乍看是一个偶然现象,却恰恰是一有力的佐证.战役规模和惨烈程度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关节至今已难以参透的呢?几十年仅百年的近现代史上尚且存在某些悬疑之外,何况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呢?小说中云曹操率部自乌林逃出又遭赵云、张飞、关羽三拨军马拦袭,由数百骑以至仅余数十骑,彻底是全军覆没,但所余者却都是心腹、亲信、基干将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曹公不幸中之万幸.

随意性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古典名著中也有无奈和随意性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随意性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随意性学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