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黄宗羲论文范文资料 与黄宗羲:教育的启蒙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黄宗羲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9

《黄宗羲:教育的启蒙者》:本论文可用于黄宗羲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黄宗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黄尊素,明代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揭露魏忠贤罪恶,被诬陷入狱,最后冤死于狱中.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为了给父亲申冤报仇,黄宗羲跟着他的老师刘宗周(著名哲学家)刻苦学习.他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师从刘宗周后,得蕺山之学.

一、登天一阁

黄宗羲知识渊博,喜欢读书、抄书、借书,更喜欢*书籍.他喜欢四处去探访藏书楼,每出走回归,都会带一个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当时盛极一时、不对外姓人开放的天一阁的主人出于敬佩黄宗羲的学识、气节,在黄宗羲提出想要拜访天一阁时,破例为他打开了天一阁的大门.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朝,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由当时隐退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的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自打开.所以在范钦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天一阁成为了众多学者想要拜访却不能拜访的神圣之地.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因为黄宗羲自身的道德、学识、气节在当时非常受人尊敬,所以在他向范钦的四世孙范光燮提出想拜访天一阁时,范光燮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极力说服其他各房.最终,黄宗羲成为天一阁的第一个外姓人.

登上天一阁的黄宗羲,看到书阁中如此多的罕见书籍后,激动不已,黄宗羲夜以继日,几乎翻遍了所有藏书,撰写了《天一阁藏书记》和《四明范氏天一阁书目》,开启了学者为天一阁编目的先河,并发出了“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感叹.

二、建立甬上证人书院

清康熙六年(1667年),黄宗羲应甬上名士万斯大等邀请来甬讲学,第二年,他再一次受邀走上甬城讲坛,并于同年改“策论之会”为“甬上证人学院”.

由于清朝统治者害怕人们利用书院传播民族思想,开展反清活动,清政府曾明令禁止民間“别创书院”.因此,甫上证人书院这所民间的私立书院,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甚至没有固定的院址和讲堂.讲学活动只能假僧寺,或学生的家里、别业、祠堂等地轮流举行.然而,尽管条件如此简陋,甫上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却非常地有特色.书院讲学强调穷经、读史和经世.黄宗羲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抵,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

正是由于黄宗羲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清初宁波、绍兴地区培养了一批史学、经学、文学等方面的人才.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转相传授,终于形成了 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浙东学派 .

盛极一时的清代浙东学派(或称浙东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源起于宋(代),真正发达起来却是在清代.它是以黄宗羲为首的研究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活动于今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而得名.

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学术风格,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的教育和学术方针.从根本上讲,这个方针是源自永康之学和永嘉之学,但浙东学派坚持认为黄宗羲才是这一方针的创始人,因为黄宗羲不仅提出过“穷经以经世”的主张,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学史以应务”的观点,在黄宗羲看来,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研读史书,目的都是为了经世致用.

黄宗羲建立的甬上证人学院,存在时间前后长达8年,培养学生有姓名可考者60余人,其中高足18位,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黄宗羲以经世致用为教育活动和学术开展的方针,被他的学生以及广大浙东学派人士所继承.

三、教育思想

由于黄宗羲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恰逢乱世的经历,他的思想里提出了“思想”,而他的思想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学校职能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传承文化,为国育才的教育机构,更应该是政府的监督机构.他说:“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之意始备.”在此,他提出学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地方.对于学校的设立,黄宗羲提出要“遍设学校”,因此他设想学校体系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地方的郡县学、乡村的小学以及私立的书院,使百姓子弟都能上学,做到“郡邑无无师之士”.上至天子之子、六卿子弟,下至黎民百姓的孩子,都能接受政治的教育和真才实学的训练.黄宗羲著的《学校》里曾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养士的地方,还要让“治天下之具”都出于学校.天下的大是大非,不是天子说了算,而是公之于学校.两者的意见相冲突时,以学校的意见为准.这句话表明了黄宗羲对学校的看法,他赋予了学校议政的功能,学校成为政府的监督机构.

2.人才选拔

黄宗羲在人才选拔上也有独特的见解,他强烈抨击传统科举选士制度的危害,提倡建立“宽于取士,严于用士”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广开取士门路,扩大考试内容,以延揽天下人才,使科举之法与荐举之法、太学之法、任子之法、郡县佐之法、辟召之法、任用绝学者之法、上书之法等并行,统称为“取士八法”;二是实行分场筛选,革除八股取士只取头场时文为主的陋习,变革考试内容,注重策论以“观其通今致用”;三是择名儒以塞请托之路,堵死科场徇私舞弊及科场内外贿赂请托的道路,以选拔德才兼备的实学人才.

黄宗羲坚持的“宽于取士”的选士原则,摒除了传统科举选士制度的弊端,他的“取士八法”既限制了一定的君权,又提倡了的精神,体现出了他的教育思想.

3.教师观

黄宗羲在教师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了他的思想.他提出:“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自布艺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黄宗羲提出“以儒为师”的观点,主张用真才实学来选拔老师.同时他指出,学生有罢免郡县学官的权利,“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黄宗羲也非常认同把选拔人才的大权也交给学官:“每三年,学官送其俊秀于提学而考之,补博士之弟子.其弟子之罢黜,学官以生平定之,而提学不与焉.”在整个教师选拔、罢免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可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做主,这使得整个教师队伍不仅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拥有良好的品格,这样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他处在当时动乱的社会里,没有被时代所淹没,而是坚定了自己的道路,勇敢地揭露和抨击传统的教育;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教育家,黄宗羲倡导精研经史又经世致用的新兴学风,还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接连不断地讲学活动开创了浙东学派,其影响至今依然在延续.此外,黄宗羲一生在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律历、数学方面无所不涉,极大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财富.而无论前期侧重于评说时事和历史,还是后期着力于编纂中国学术史,无不出其自本人的意志和兴趣,他始终坚持独立的著述和自由的表达.他使“讲堂病疾,为之一变”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于近代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黄宗羲论文参考资料:

黄杂志

结论:黄宗羲:教育的启蒙者为关于本文可作为黄宗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黄宗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