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迷失论文范文资料 与迷失中的追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迷失范文 科目:论文题目 2024-03-28

《迷失中的追寻》:这是一篇与迷失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每个人都有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鲁智深作为古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同样也有这个过程,与其他梁山好汉梦想破灭,最后沉沦的结局不同,鲁智深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关键词:追寻;鲁智深;自我认识

一、迷失自我

从《水浒传》的作者对于《水浒传》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生平和结局描写来看,鲁智深绝非仅仅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么简单,应该还寄托了作者的某些人格思想.鲁智深正是在不断地找寻自我,发现自我和回归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了这种理想的人格.

在《水浒传》的第四回中智真长老就说此人“上应天心,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鲁智深受不了佛门的种种清规戒律,很快就违反教规,不坐禅,在佛堂撒尿,最后竟然发展到打坏山门,打毁金刚像.智真长老无奈,把鲁智深驱逐出五台山.一来是给寺里僧众一个交代,二来为了鲁智深在各种磨砺中找寻自我.从《水浒传》的第二回鲁智深的第一次出开始,鲁智深一生经历的事件主要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山”“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解脱缠缘和六和寺坐化.可以说鲁智深一生经历并不是十分顺利,但是却大开大合,跌宕起伏,他的身份总是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他起初是经略相公府的一个下级军官,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人生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从一个军官变成了一个官府追捕的通缉犯,后来通过赵员外的关系在五台山出家作了和尚,因为不守清规戒律又被赶了出去.大闹野猪林后因为得罪高球竟然连和尚也做不成,最后只能落草为寇做了强盗.在这起起伏伏的人生中,鲁智深不论到了那种境地都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保持着自己济世救民之心.同时鲁智深越来越困惑,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有那么多人需要救助,仅仅依靠鲁智深一人改变不了世界.

二、寻找自我

迷失的鲁智深渐渐开始了寻找自我的过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五台山智真长老.没想到多年不见的智真长老第一句便是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这句话难分褒贬,鲁智深不知如何作答只能默然无言.只能是宋江出来解释:“智深兄弟,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鲁智深又拿出金银彩缎来贡献长老.智真长老又说:“吾弟子,此物何处得来?无义钱财,决不敢受.” 进一步来检验鲁智深的本心.鲁智深自己解释道:“弟子累经功赏积聚之物,弟子无用,特地将来献纳本师,以充公用.”经过多番追问,智真长老终于确定鲁智深在这杀人放火的数年并没有迷失了本心,他终于可以安心的收下了鲁智深的布施.但是智真长老却坚决不肯收下宋江的布施,至于原因,从后面智真长老对于宋江提出问题的回答便可以看出,宋江问长老的是:“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智真长老回答是:“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旧,勘嗟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啸吼.”宋江问的是人生,长老回答的也很明显.六根是佛教术语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知.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六根结合六尘,让人生起,让人贪嗔爱欲痴,而不能斩断.所以叫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旧.四大本来是指地水风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老病死牵缠着我们.可是勘叹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为为名利不择手段,可是又留下了什么,电光石火眨眼就过去了,可是又留下了什么.“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啸吼”,“阎浮世界”也做婆娑世界,意为勘忍.人生如此痛苦,我们还去追求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东西,、名利.“泥沙堆里频啸吼”就是有些有觉悟的人认识到人生的痛苦,但依然无法解脱.指的就是宋江六根不尽,四大难空.声色犬马,功名利禄在他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长老看来,宋江众将终年拼杀,英勇无畏,名利沉浮,也不过如儿童一般翻了几个筋斗,最终仍要尘埃落定,追名逐利也只剩一场空.所以长老不愿接受宋江的布施.然而鲁智深却不同,智真长老早已预言鲁智深终成正果.从后来的发展看,鲁智深也渐渐摆脱了名利,的纠缠,按长老预言的成正果的方向发展.

长老不可明说,鲁智深无法领悟,这使鲁智深依然没有摆脱困惑,在迷茫中苦苦找寻着.但是在缠缘井中的奇遇,可谓为鲁智深打开了一扇大门.在追随宋江与田虎作战之时,无意掉落缠缘井.书中第九十九章在这里写到,一向对佛家禅语不能开悟的鲁智深这一次却听了个明白,其实和尚的意思很明确,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太深的执念,对于生死,对于名利,对于权力等的执念太深,人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所谓“天堂地狱,皆生于念.”这些大道理很多人都懂,可真正懂得放下的又有几个人.也许真正有佛性的人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智真长老才能从开始就断言鲁智深最后能“证果非凡”.“一入缠缘井,难出欲迷天.”鲁智深在和尚的指引下走出了缠缘井,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三、发现自我

在迷失中找尋注定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智真长老和缠缘井中和尚的点拨为鲁智深打开了一扇门,一扇发现自己的大门.只需要一个契机,鲁智深就可以走进那扇大门,征完方腊以后,在杭州的六和寺,鲁智深找到了这个契机.

在《水浒传》的第三回,智真长老就断言鲁智深将来回“证果非凡”.而鲁智深临终时写的一首谒颂让我们相信他终于在那一刹那真正的发现了自我,修成了正果.他所写的谒颂是“平生不修善果,专爱杀人放火,忽得顿开金匣,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一首谒颂恰好说的是鲁智深自己一生所经历的三个境界.“平生不修善果,专爱杀人放火”这说的是鲁智深这一生的表象,梁山好汉似乎并不把杀人放火当作是一种极其罪恶的事,他们为夺财物或泄私愤而杀人的特别多.即使像武松这样的大侠也在鸳鸯楼枉杀无辜,真正像鲁智深这样一心为他人排忧解难,只杀该杀之人的人真的少之又少.这种境界表现在他拳打镇关西,解救金氏父女,大闹野猪林的那个时候.那时一腔热血,总妄想“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可是后来的人生经历告诉他,在那样一个污浊的世界,她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渐渐地他开始放下执念,找寻自我,到解脱缠缘井之后,彻底放下了执念,所谓“顿开金匣,折断玉锁.”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金匣玉锁.真正锁住人们的都是自己的心魔.而第三层境界便是现在.鲁智深错把潮信当成战鼓,空不是一时听错,而是一世听错.原来这戎马一生就如同这潮去潮来一般.这一生所经历的生生死死,颠沛流离,恩怨情仇,皆是虚妄,只不过身在其中不知真相.“今日方知我是我”我是谁,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此时的鲁智深究竟是鲁达、鲁提辖、花和尚都已经不重要了,这些或许都是鲁智深,又都不是鲁智深.“我”原来就是“我”.这时的鲁智深已经超脱了狭义、善恶、正邪.他看见了自己原本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周莉.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从鲁智深的圆寂正果谈起[J],明清小说研究,2008(4).

[3]熊明.鲁智深:理想人格范式的承载——兼从鲁智深形象塑造中佛教内容考查其在<水浒传>中的特殊地位[J].菏泽学院学报,200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迷失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迷失中的追寻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迷失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迷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