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解深密经论文范文资料 与解深密经胜义谛思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解深密经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22

《解深密经胜义谛思想》:关于免费解深密经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解深密经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本文通过对佛教胜义谛思想演变的探寻,揭示佛教胜义谛思想的发展理路以及大乘瑜珈行派的胜义谛思想渊源,进而分析《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及其特质.

关键词:胜艾谛;佛教解:深密经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52-03

胜义谛在佛教的教义中表示的是真如、究极的真理等意思,又名为第一义谛、真谛,是一种不可言说、离一切思维分别、绝诸表示的真实,是最高智慧所证知的理境.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教义中所谈及的“真如”、“真实”、“实相”、“如实”、“缘起”、“涅椠’等,都是指这种究极真实的本身——胜义谛.

一、《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源流

对于真实的自身及如何体证此‘真实’的自身问题,随着佛教的发展,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阐述.由佛陀说的“中道”、“真实”,到说一切有部“法有”的胜义谛,再到龙树提倡“空的缘起”,矫正“法有”的偏倚,回复佛说的旧观.佛教对胜义谛存在的描述和体证,就循着这样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发展着,每当一次出现偏差的时候,便有新的学派继起,并把它矫正过来.

(一)佛陀对“真实”“缘起’的体证

1、佛陀对“无记”问题的沉默

对本质上和形而上学有关的论题,即所谓‘无记’的问题(如: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佛陀是保持沉默不语的.这种沉默,并非对问题的无知或逃避.相反,佛陀在显示,这些问题是超越了经验界的层面所能回答的.因为当时印度的思想家们,通过各种思维分析的结果,不但没有澄清问题的底蕴,反而制造了种种矛盾和冲突,令问题纠缠在永无休止的争论里.如六师外道和婆罗门教,他们都各自宣称能了解“真实”,然而他们的见解之间却又充满矛盾.所以佛陀对沉默的坚持.正是要超越各类思维分析的矛盾和冲突,不再驻足于当时种种独断的“有”、“无”等主张之中.

2.佛陀对“缘起”的把捉

六师外道和婆罗门教的那种独断的‘有“无,之见,自然是无法体证“真实”的,佛陀则以一种“离有离无”的方法,即“中道”的方法体证了“缘起”,这种“中道”是离相对的,不能用有思维的心去接触,不能在对立的概念上比较,而且在言说的世界里,没有一处是它安放的地方,它本身绝非一种实质的显现,更不能把它视为实在的对象来了解,这样的“中道”,是必须具有正智的人,才能够依循中道的方法契入,达至现证缘起.由此“中道”所体证的“缘起”就是诸法之实相.它是离言语概念分别的.是对诸法本身如何生生灭灭地存在的实际的洞见.而生死苦海中的众生,却对此“缘起”迷惑不见.相反,在无明的推动下,建构出语言、概念的世界而迷失了方向.佛陀的觉醒,就在于他以正智现见了“缘起”这一最高真理.

(二)说一切有部的“胜义谛”思想

在原始佛教教义中所表示的“真实”“无为”“见缘起即见法”,是现证的,是离思维分别的层面而展开出来的.对于这种超越概念所能表达的真实,亦即对佛所证的“法”,所说的“法”,在部派佛教时期,是非常重视的.其中,说一切有部便把“法”分析为“五事六十七法”,并认为这些构成现象界的“法”,都是“三世实有”而把那些由“五事六十七法”所和合和集而成的事物.称为“假法”.对于这“三世实有”的法说一切有部认为它们是有自性的,是一种实在的“有”,是和和合现象同时存在.这“实法”就是胜义谛,是因缘和合现象之因体,也是随顺圣者的言说.由出世间的根本智和后得智所认识的.这些胜义谛的实法之法体.同时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即一切现象界事物的本质,横亘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俨然存在.说一切有部的这种‘实法’观,是由于对佛所说的“法”的过分重视(佛入灭前曾嘱咐弟子,要“依法不依人”,以他说的“言教(法)为师”,故弟子们对佛所说的法,视为永恒的真理,而特别强调,并加以分析,而认为是真实的道理,都是真实不变的,于是便产生了这种“一切法”实有的偏差,这种观念显然违背佛所说的“缘起”的意蕴了.

(三)中观学派的“胜义谛’思想

对于说一切有部的“实有”观这样一种偏激的主张,佛教内部也有表示不满的,如大乘佛教的奠基者龙树菩萨.便依据佛陀的精神提倡“缘起性空”,以期重新确立“缘起”的真实意蕴.

龙树认为现象界的事物,都是由众缘所起,乃造作的东西,根本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可言.但常人往往由戏论的分别活动.而在思维的过程中,作无限的展开.把本来相依相待而显现的缘生事物概念化、实体化,从而在思想上或行为中形成一种根本的固执和颠倒,并据此构成一切道德、情感价值的标准,牵引着生命活动的方向.于是“缘起’的真面目便在常人的语言、概念的世界里隐覆不现,无法被正确地认知.惟有通过修行,寂灭一切戏论,以离有亦离无的中道直观,消解思维上对立的二分法,才能亲证缘起的真正存在,而这种状态,也就是龙树所谈的“八不缘起”,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等“悟”的层面中,显示“缘起’是无自性的、空的.不能以言词表达,是无相,是真如.由此.可以看出,中观学派所谈的胜义谛,就是指寂灭一切戏论后.由般若体证面前不虚诳的胜义境,即通过般若智达至见缘起的觉悟,简言之就是“悟的缘起”或“空”.

二、《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

(一)瑜伽行派对顽空思想的补救

龙树把“悟的缘起”称为“空”,把颠倒的执着名为“戏论”.这种假名安立的“教”.目的在于对治部派“法有”“自性”的偏差,而正确教示缘起的实相.但这种否定实有的空教,在有情的心中,却构成一种新的戏论,即把空教执为“一切皆无”.连缘起的假相也不存在,酿成一种虚无的顽空思想,和佛家精神相悖.故瑜珈行派的学说,遂代之而起,改变遮诠的进路.而用非有(有部的法有)非无仲观末流的顽空)的中道表诠方式,对治中观末流的顽空的弊病.把“空的缘起”之离言境界,表示为胜义谛的“离言法性”.如是,一方面显明此乃超越一切有、无的胜义境界,即“离言”,另一方面又指出此胜义境界有离言的法性真如,而堵塞顽空的倾向.

(二)《解深密经》及其胜义谛思想

1.《解深密经》概况

《解深密经》是弥勒瑜珈行派的根本经典,也是最重要的经典.它有多种译本.其中以玄奘译本最为流行.全经共八品,阐述了早期的唯识思想,对后来瑜珈行派理论的影响很大.其中的《胜义谛相品》就详细地诠释了瑜珈行派的胜义谛思想.

2、《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

《解深密经》是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胜义谛的特质的:

(1)胜义谛是离言说的.胜义谛是圣者正智所见.是自内亲证的.是无法用言语所表达的.但是佛陀在教化众生过程,为令众生觉悟,必须假借言说.但了解胜义谛的这一特性后,就应当知道,胜义谛是离言法性,任何言语都是

解深密经论文参考资料:

罗密欧和朱丽叶论文

局解手术学杂志

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

结论:解深密经胜义谛思想为适合解深密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虚云大师讲解深密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