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老龄论文范文资料 与社会资本和老龄健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老龄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15

《社会资本和老龄健康》:本文关于老龄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由社会支持、社会参与、信任和互惠等要素组成的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增进邻里间的互助精神、拓宽获取健康知识和信息渠道、增加由人际交往带来的愉悦感等方式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一理论,运用“上海市社区综合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健康状况之间的细致考察,证实了二者之间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而言:社区医疗设施的便利程度、适度的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他人联系程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能促进老年人主观健康感的提升:年龄和性别是预测老年人生理健康的主要变量.此外,住房、居住时长等也对老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收入对老龄健康的影响未获得证实.

关键词:社会资本;主观健康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5-0069-1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从社会资本角度探讨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为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新趋势.长期以来,社会学研究已经发现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直到最近,社会资本与健康的显著关系才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证明.众多研究显示,社会资本(信任、互惠和网络)对长寿、婴儿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等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即使控制收入变量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研究同时发现,丰富的社会资本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其良好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正快速步人老龄化,而上海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据《上海统计年鉴(2013)》显示,截止2012年底,上海共有60岁以上的上海户籍老年人口367.32万人,其中60-64岁122.05万人,65-79岁178.24万人,80岁以上67.03万人;而同期上海户籍人口总数为1426.93万人.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了人口总数的25.7%,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7.2%,超过联合国“老龄社会”标准三个百分点.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影响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老年人在社区中拥有的社会资本反映出来——使其在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各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中,健康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传统意义上,健康主要指生理功能的健全和生理机能的正常发展,而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概念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6年发布的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的安宁状态”,当前,这一主张已成为衡量健康状态的一般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综合性地探讨健康的形成机制,寻找增进或改善健康的有效途径.

总体而言,大部分的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健康状态.概括起来讲,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一降三多”现象,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健康疾患增多、慢性病增多、残疾或因病致残增多.此外,在生理状况发生改变的同时,老年人心理也发生各种变化,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譬如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对疾病的担忧、对死亡的恐惧、对儿女的期望、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和处理发生改变以及主观健康状况差等现象.除了以上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外,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等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健康感.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揭示社会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维持和增进老年人健康水准,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托克维尔将美国公民网络所具备的强大力量及其潜在可能性归结为公民的“自发性连带”并大加称赞.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JohnDewey)在1899年发表的《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an,d Society)中,首次使用了社会资本一词.此后,哈尼凡(Hanifan,L.J.)、雅各布斯(Jane Jacobs)等人先后使用了这一术语.哈尼凡认为,区域社会的自治性发展必须具备善意、同伴意识和增进相互交流.雅各布斯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强调了现代都市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总之,早期的社会资本概念将良好的邻里关系视为农村与城市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倍加关注.

20世纪后半期,社会资本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最早系统考察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P.).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他将个人拥有的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类,并提出社会资本与“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科尔曼(James S.Coleman)则从功能主义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概念界定,将其视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科尔曼用丰富且高度抽象化的表述,阐明了这样的社会机制,即由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等社会资本构成的“信任”与“社会网络”,对理性行动者的协调行动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观点此后成为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帕特南(Robert D.Putnam)社会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当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由帕特南所确立.20世纪末,帕特南对意大利20个地方政府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使用“公民共同体指数”对这些地区的公民共同体程度进行了测量,得出公民共同体程度的不同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帕特南进一步给出了社会资本定义:社会资本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尽管帕特南深受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影响,却与从个人层面考察社会资本的科尔曼有着很大不同,他着重强调了社会资本的制度层面,认为社会资本是集体生产的,因而应该隶属于整体,能够作为一种集体财富与资源使整体受益.

21世纪以降,社会资本理论经由旅美华人学者的推介引入中国,并引起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理解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新视角.边燕杰认为资本最根本的形式有三种:物质资本(即各种物质财富)、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创意等)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的本质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所蕴含的、可转移的资源.任何人都不能单方面拥有这些资源,只有通过关系网络才能发展、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源.郑杭生将“社会资本”看作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概念,认为它将微观意义上的个人和宏观意义上的社会连结了起来,为正确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王卫东认为,根据个人与资本的不同关系,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个人对社会资本不具有所有权,但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加以运用,从而获取社会资本——其中一部分社会资本就来源于其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网络中.邹宇春则认为,社会资本不属于个体,但它必须建立在个体与他者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归属于网络架构内的其他成员.邹宇春对2009年中国大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调查中的广州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社会资本还会影响信任的生成.显然,尽管各有侧重,但中国学者大致同意信任、互惠、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

老龄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社会资本和老龄健康为大学硕士与本科老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老龄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