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感知论文范文资料 与ICT环境下个体隐私感知和保护行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感知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9

《ICT环境下个体隐私感知和保护行为》: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感知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即时通信软件(IM)、手机终端应用及社交网络(SNS)来发布个人真实信息,网络将以往零散的碎片信息整合成完整的个体信息,造成隐私泄露现象日益严重.本文总结了个体隐私泄露的渠道和类别,通过访谈研究,分析了个体隐私感知风险以及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特征:个体特征差异(受教育水平、网络经验)导致隐私关注差异;信息关联及商业价值在不同程度上和隐私关注的变化相关;隐私关注对感知隐私风险产生影响;个体隐私保护行为(常规保护、技术保护)因隐私风险感知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个体隐私感知和保护行为模型.

关键词:信息关联;隐私泄露;隐私关注;感知隐私风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迅猛发展,不同种类和功能的手机终端应用软件被个体大量使用.从一个简单的手机通讯号码就能够查询到对方的社交网络*,继而在其社交网络或者其他应用中,获取更多的个体信息,包括年龄、学历、照片、工作情况、家庭住址以及朋友圈等.由于各种手机终端应用和互联网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使得个体信息变得网络化、全面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9)指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体比例的69.3%;用户使用规模最大的网络应用为即时通信,达到4.15亿;微博用户年增长率为296%;手机应用使用年增长率最高依次为微博(52.2%)、即时通信(44.2%)、手机社交(35.7%)[1].以上数据表明,网络已经从“台式化”转变为“口袋化”,微博、即时通信、手机终端应用、社交网络成为当前手机网络的热点应用.通过以上应用,个体信息不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而是全面的、完整的、关联性强的个体信息.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为个体隐私信息安全感到担忧.

微博“晒娃”事件中,家长将孩子成长的过程记录在微博中,使得孩子隐私信息泄露,导致造成绑架事件[2].2011年江苏省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到大约6000万起手机用户感染手机恶意程序事件,其中两千万手机用户隐私信息被窃取.2012年央视“3.15晚会”锁定个人信息安全,揭密个人隐私被运营商出售或被人*后牟取暴利的链条.如今,在信息通讯技术的网络环境下,各式各样的手机应用软件、即时通讯软件以及社交网络致使隐私暴露现象愈发严重.和传统环境下相比,由于ICT环境的开放性,个体隐私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也愈大,个体隐私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

2.文献综述

隐私泄露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相关问题,并作出了一定的研究.Tom Buchanan(2007)等对网络隐私关注以及保护行为进行研究,研究指出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3].Jai-Yeol Son和SungS.kim(2008)首次对互联网用户的隐私保护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将其分为六种:拒绝提供个人信息、伪造个人信息、删除个人信息、 口碑、对网络公司的直接投诉和对第三方机构的间接投诉,并对隐私关注度、感知公平及感知投诉效益是否对这六种隐私保护行为产生影响进行研究[4].国内对网络隐私保护以及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鲁耀斌和徐红梅(200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隐私对使用即时通讯的态度和行为意向有正向的影响[5].杨姝、王刊良和王渊(2009)研究不同情境下隐私关注对保护意图的影响关系[6].蒋骁和季绍波(2009)通过文献分析,提出网络隐私关注和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7].高锡荣和杨康(2011)研究了隐私关注度、感知公平和感知投诉效益对我国互联网用户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8].

但已有文献大多是从法律、技术、心理学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关于隐私的系统分析并没有清晰的研究框架.ICT背景下,隐私碎片被整合成关联性强、相对完整的隐私信息,造成隐私泄露,个体因此产生心理以及行为变化.本文针对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手机终端应用以及微博四个方面中存在的隐私泄露问题,对个体隐私泄露方式以及个体感知和行为进行分析,欲剖析个体对使用软件泄露隐私的心理状态以及个体所采取的保护方式.

3.个体隐私感知和行为分析

3.1 个体隐私泄露分析

即时通讯(IM),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业务,代表软件有 MSN、 等.IM软件使用时,第一步是注册,将个人信息登记并记录.在使用过程中,个体会通过软件构建虚拟的关系网络,并和朋友进行聊天,信息会被记录下来,而且通过个体使用软件的地点,可以得知其实时地理位置.社交网络(SNS)在用户登记资料时,鼓励用户填写真实信息,使用真实照片,以便更好的被社交圈里的朋友识别.个体在写个人日志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真实的隐私信息写进日志,这也是泄露隐私信息的关键.SNS提供了一个展示关系网络的平台,这也使得个体的朋友圈被曝露.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的手机应用软件应运而生,个体由于使用不当造成隐私泄露的事件也紧跟其后.例如,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致使用户会泄露自己所在位置.近年来,微博用户大幅度的增长,暴露出来的个体隐私问题也越来越多.通过实名认证,实时动态,地理位置,很容易暴露出个体的实时情况,例如家庭住址,工作地点以及实时状态等.

本文梳理了 、微信、新浪微博以及人人网等相关应用近年来有关隐私泄露的新闻事件,分析了IM软件、社交网络、手机终端应用软件以及微博的个体隐私泄露方式,通过分析每类应用的特点,梳理出个体隐私信息泄露的内容、渠道以及类别.分析得出,在四类应用中基本涵盖了个体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以及实时动态.即通过应用以及信息的关联性暴露出个体相对完整的隐私信息,可以得知“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详细内容见表1.

表1中发现个体在使用ICT应用的过程中,不同的应用软件泄露不同类别的个体隐私信息.IM在注册过程中获取用户基本信息,通过聊天记录得知用户此时此刻的动态以及使用地点.SNS除了在登记资料中获取用户基本信息;根据个人相册得到用户真实头像,并获知真实身份;从用户的朋友圈得知用户的人际关系;通过用户分享的内容,得知用户的偏好.手机终端应用的广泛开发使得其中存在大量的病毒以及恶意软件,这些应用很容易地将用户手机内的隐私信息窃取.LBS作为一项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可以通过用户定点搜索的位置来判断用户实时动态.微博中使用的实名认证,大大提高了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通过发布内容,可以轻松获知用户的实时动态以及地理位置.

感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ICT环境下个体隐私感知和保护行为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感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游戏《感知》剧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