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文体战争通史论文范文资料 与一评跨越文体战争通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体战争通史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7

《一评跨越文体战争通史》:本论文可用于文体战争通史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文体战争通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朱增泉简介:1939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1月加入中国 ,同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教导员、科长、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委、国防科工政治部主任、总装备部副政委兼纪委书记等职.中将军衔.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先后获得全军“八一”文艺奖、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诗歌、散文被编入几十种选本.散文《中国西部》被编入中学、大学语文课本.2011年出版五卷本《战争史笔记》.

访问者:通读《战争史笔记》,发现您在研究古代战争史时,对逻辑起点的选择别具特色,力求把中国战争史的“史路”打通,不拘泥于刻板的朝代划分,并对历史上的战争种类有独特的归纳和剖析.在严谨而又颇具创新意味的观念下,您是如何建构整套丛书的理论框架的呢?

朱增泉:本书的总体目标是把古代战争史的“史路”打通,以便看清中国如何从古代一路走到今天?历史上,越是战争频繁的时期,越难说清头绪.例如,东周从东迁到灭亡,春秋五霸混战了303年、战国七雄混战了255年,这500余年大混战是一团乱麻.这次我下工夫理了一下,发现主宰春秋303年大混战的主线是南北争霸,先是齐楚争霸,后是晋楚争霸.再进一步分析,春秋时期南北争霸的内在本质,是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孕育出的两大文明洪流,在交汇融合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和碰撞.正是通过这种摩擦和碰撞,才使两大文明洪流汇合成了一个华夏文明共同体.战国七雄的混战,其主线则是由分裂走向统一.战国时期是“六对一”的战略格局,六国在河山(河指黄河,山指秦岭)以东,秦国在河山以西.河山以东六国都看不起秦国,中原会盟都不让它参加.但秦国把“偏于一隅”的地利劣势转变为优势,先避开东部战争漩涡,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埋头苦干,“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前后经历了六代秦王、一百多年的艰难奋斗,终于由秦始皇“挥剑决浮云,东向扫六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大混战时期,如三国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夏时期等等.这些大混战时期,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走向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鉴古而知今,下工夫去打通一下这些大混战时期的“史路”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古代,战争主宰着不同朝代的兴替.因此,我以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史路”为经线,以朝代史为纬线来织构本书.打个比方,战争史内容是“流”,不同朝代是不同地段的“河岸”,约束着这条“河流”在不同时期的走向.这样的织构方法,使这部《战争史笔记》读起来比较通畅自然,避免了蔓芜杂乱.现在五卷的内容分布是:第一卷:上古至秦汉;第二卷:三国至隋唐;第三卷:五代至宋辽金夏;第四卷:元至明;第五卷:清(清代战争在 战争之前和之后分属“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范畴,内容较多).

访问者:中国古代历史卷帙浩繁,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战争历史的著作也并不多见,您为了写作此书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朱增泉:写作前的准备,包括许多方面.一是我对中国古代战争史的长期阅读积累;二是我写过不少历史散文,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过“个案分析”;三是伊拉克战争期间我曾写过一本《观战笔记》,提前练了练手.四是我家中几十年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古代史藏书.所有这些,都为写作本书准备了条件.

访问者:书中在描绘战争时既有对盖棺定论的陈述,又有对人物奇闻趣事的展示,在写作过程中您对正史、野史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朱增泉:我的写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我写《战争史笔记》只采正史,不采野史.所用史料都采自先秦古籍、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以及比较可靠的史学著作,并标明出处.这部书的书名是《战争史笔记》,蕴含着我“边读历史,边做笔记”的意思.我写的是历史,不能误传子弟.当然,我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书中难免会有某些错讹.

至于说到书中的一些“奇闻趣事”.这有三种情况.一是正史中本身就记载有某些“奇闻趣事”,我引用而已.二是正史有时会以“考异”方式附录某些野史资料.辨其真伪,以正视听.这在《资治通鉴》、《明通鉴》等史书中大量存在.我有时也会从中摘引某些片断,注明野史所载.三是某些段落我引用的是正史史料,但叙述语言采用了讥讽、揶揄笔调.例如,我在《盛唐背后的荒唐》一节中.叙述唐朝酿成安史之乱的起因,从正史《新唐书》中引用了一条史料:安禄山为了讨得唐玄宗欢心,认杨贵妃为“干妈”.我是这样叙述的“安禄山比杨贵妃年长十六岁,按照唐朝的结婚年龄,安禄山完全可以当杨贵妃她爸.安禄山野心大、脸皮厚,双腿一跪,亲亲热热叫了杨贵妃一声‘妈’.杨贵妃当时脸红不脸红,史书中查不到;唐玄宗却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怎么知道的?史书中有记载安禄山每次进宫,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唐玄宗‘怪而问之’,安禄山回答道‘我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唐玄宗一听,非但不再生气,反而‘大悦’.什么叫‘大悦’?‘大悦’就是开心得不得了.这种心情,不笑怎么表达?”采用这样的笔调来写,主要是为了减少阅读历史书籍的枯燥和沉闷.

访问者:在织构丛书的过程中,您采用的是介乎于教科书和通俗读物之间的结构方式,而行文中又辅以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跨文体的书写方式使得文章既明了,又易读,通俗晓畅,好看耐看,您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平衡两种文体的写作方式的?

朱增泉:有的评论家说我是“跨文体写作的典范”,这个评价太高了.我写的东西的确有些超越“规范写法”.究其原因,因为我不是专业作家,我写作从来不带框框,写诗是这样,写散文是这样,写《战争史笔记》也是这样.这反倒形成了我的写作“个性”,区别于其他人写的东西.我只奉行一条不变的写作原则:真实.我书中对战争史史实的时序安排、史料引用等,都比较严谨;章节结构既不照搬史学著作的“模式”,又尽量做到不杂不乱,简洁明了,避免繁琐;行文采用散文化的语言,避免枯燥果板,并尽量简洁,不噜苏.其中也包含有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我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吸引我一口气读下去,什么样的文章我虽然很想读,但几次拿起,又几次丢下,硬是读不下去.

访问者:诚如您所言,此套丛书的写作重点在“史”不在“论”,书中大量笔墨描述史实,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斥着战争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和您自己的军人身份有关吗?

朱增泉:我在这部书中的写作重点在史不在论.虽然书中有一些评论性文字,或宏观或微观,其中也有一些读者认为不乏“精彩”之处,但都属一己之见、一孔之见,不足为训.我的写作重点是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战争史史实反复说明一个问题:将国家、帝君、将帅、士兵等等各种因素叠加到一起,怎样的军队才能打胜仗、怎样的军队只会打败仗,全部用历史事实说话.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往下看,胜败、盛衰、兴亡,越看越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盛世要读史,

文体战争通史论文参考资料:

信息化战争论文

文体用品和科技杂志

结论:一评跨越文体战争通史为关于文体战争通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国战争通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