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语文教师论文范文资料 与找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智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语文教师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31

《找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智慧》:本论文为您写语文教师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好教学的“切入点”“着力点”“生长点”并有效运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切入点 着力点 生长点

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以为,找“点”,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

这里的“点”,指的是教师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生长点.

一、找准切入点

切入,是解读文本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彰显着教师解读文本的独到眼光.切入点选做到好,教师便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顺着切口条分缕析地解剖文本,不断扩大“战果”;切入点选做到不好,便会出现教师生拉硬拽、学生磕磕碰碰的情况,文本就可能遭遇野蛮肢解,课堂活动就很难顺畅开展.

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呢?

通过关键词切入是最简便的方法,因为,关键词往往是文本的文眼,是文本的关节,是文本的命脉.有些关键词就在文题中,例如《敬畏生命》中的“敬畏”一词;有些关键词通过阅读全文就能做到出,例如教学《老王》,教师可以围绕“幸运”“不幸”“愧怍”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还有一些关键词则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教学价值的解构和建构做到出,例如教学《故乡》,教师就可以提炼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三个关键词,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切入点还可以是文本的看似矛盾处,因为,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沿着看似矛盾的“口子”切进去,解开了矛盾,也就打开了文本隐秘的大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湖心亭看雪》中,明明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又写“舟中人两三粒”?又如《五柳先生传》,作为自传,一般从正面用笔,但作者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连用九个“不”?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很有探究的必要.

选点切入,还可以从标题入手,从主线入手,从变化入手,从写作背景入手,从某个知识点入手等总之,语文教师只要练就了一双慧眼,就一定能找到、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二、找准着力点

选一个或几个点,集中力量加以突破,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这个着力点能否选准,事关课堂教学成败.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母亲》时,将着力点选定为“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我们知道,《我的母亲》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而“塑造形象”则是小说的文体特征.结果,这节课因为“着力点”选择有误,师生空忙活了一场.

又如,一位教师执教《囚绿记》时,选择了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这一株绿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如愿囚住了绿么”.借助这三个着力点,教师的确也能组织起一定的文本学习活动,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三个问题都是在讨论“写了什么”这一层面的学习内容,而对于“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则基本没有涉及,因此,这是对教材例文资源的极大浪费.

再如,一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时,课堂活动的着力点是这样安排的:①读课文,摘录、解说成语,用成语造句;②将这十则内容进行分类;③读课文,选用《论语》内容起名字,并说说有些人名在《论语》里的出处;④创设一个情境,写一段话,必须引用《论语》中的某一则内容.单独看,这四个着力点都很有创意,但放在一节课中,就显做到有点散,每个点都无法深入,这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那么,我们所选的着力点应当具备怎样的特征呢?一是具备“三力”,即课堂板块设计的支撑力、课中活动过程的凝聚力、学生广泛参与的吸引力.二是能够“三契合”,即与文本的主流教学价值契合、与文本阅读的难点契合、与学生的思维规律契合.

着力点选好了,并能够连点成线,教学主线就清晰了,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走”,教学流程就顺畅了.

三、找准生长点

“生长点”,来自于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论.黄老师认为,“共生课堂”,首先是发现一粒种子,然后把这粒种子培育成一棵大树,树枝上有绿叶,绿叶间有硕果,从而使整个课堂呈现出根深叶茂的生长状态.因此,我们所找的这个生长点,应当是一粒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只要我们悉心培育,就能让它在课堂上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生成果实.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言:“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带活一节课,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引发他对整个问题的持续关注.”

生长性是课堂最有魅力的特性,教学设计时,我们要能够预见生长点.沿着这一生长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顺势开掘,发现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个有价值的“点”,从而直达文本核心.

例如,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一课,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他抓住孔乙己的“那双手”做文章,组织课堂活动:首先,通过“这双手”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物形象;其次,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节展开想象,补充关于“这双手”的描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次展开想象,描写孔乙己死时的场景(要有“手”).这样,学生就由“一双手”理解了孔乙己的形象,并由孔乙己的悲剧认识到决定他命运的“第三只手”的存在,不仅拓展了教学空间,而且丰富了小说内涵.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生长点,要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及时接收、判断、整合学生的活动信息,捕捉转瞬即逝的有价值的生长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起新的、超越预设的课堂活动.这样的生长点,能够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新的共生共长.

例如,我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一名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世间隐士那么多,陶渊明为什么要以黔娄自比呢?”课堂上,我没能给出答案.课后,我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不仅发现黔娄曾经拒绝了齐王和楚王的高官厚禄,更发现了这样一则史料:黔娄死后衣不蔽体,唯一的毯子甚至不能盖住他的身体,但他的妻子拒绝把毯子斜着盖住丈夫的遗体,认为“先生生前秉持正字,死后不能不正”.据此,我们进行了讨论,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当然,找“点”难,用好“点”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磨炼,练就一双能够发现“点”的眼睛,从而使做到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德国]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学校)

语文教师论文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社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订阅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语文天地杂志社

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结论:找点:语文教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智慧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语文教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语文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