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王庆云论文范文资料 与从石渠余纪看王庆云的治国理财思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王庆云范文 科目:论文参考文献 2024-02-12

《从石渠余纪看王庆云的治国理财思想》:该文是关于王庆云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王庆云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颇负盛名的理财家.他所著的《石渠余纪》追本溯源、罗列条陈清代的政治、经济事务.其中盐务、钱政、地丁等内容,着墨较多,充分反映了王庆云的治国理财思想.

[关键词]王庆云;《石渠余纪》;治国理财

王庆云(1789—1862年),号雁汀,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侍读学士等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通政使司副使,注意理财.咸丰皇帝即位,王庆云疏陈时务四条,曰:通言路;省例案;宽民力;重国计.所谓“重国计”,即在探讨岁入岁出问题,理财思想可见一斑.咸丰元年(1851)授户部左侍郎,兼署顺天府尹.奏陈“节流各款”,“取国家自有之财而理之”(1).咸丰二年(1852)疏请轻盐本,定,革浮费,行票法.之后多次奏言,对盐务、漕运、赈灾等政务,疏陈己见.诸多励精图治之事,便不一一举出.可见的是,王庆云善于治国理财,时人对他即有“宜莞度支”(2)的评价.

《石渠余纪》全书六卷,对赈贷、蠲免、徭役、科举、吏治、军政、地丁、耗羡、漕运、劝垦、圈地、铸钱、矿政、盐法、引课、税政、市舶、畿辅营田水利等均有所论,全书采用“纪XX”的形式对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全书87篇约18万字,其中约64篇13万字专记经济问题,可见其对治国理财之重视.本文拟从盐务、钱政、地丁三个方面探讨王庆云的治国理财思想.

一、纪盐务

《石渠余纪》中,《纪盐法》、《纪引课》、《直省盐课表》、《纪盐禁》、《纪河东盐法篇(上、中、下)》(并附记)、《纪恤商》(主讲盐商)等篇专论盐务,从中可一窥其在盐政问题上的独到见解与治国理财思想.

盐政乃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清代的盐政,沿袭明制,分为场课、引课、杂课、税课、包课.然盐课短缺常有发生.以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为例,本嘉庆十七年(1812)会典,盐课应征定额为747.5万余两(3),而此期间实征不过500万两上下,最多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也才507.4万余两(4),缺口巨大,其中必然弊政重重.王庆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盐差之弊,会有盐课之缺,“弊在课重法繁”,更是在《纪盐法》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官的责任要大于商,盖“抽税轻则漏税少,立法简则犯法少”(5),这也成为王庆云治盐政的宗旨,即通过减轻税负减少漏税现象,通过简化立法减少盐税征收中的违法行为.由于清代盐课中绝大部分是由商人交纳的(商人包括场商和运商,场商负责收盐,运商负责销盐),盐商的经营状况对于国家的盐课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盐政方面,王庆云的理财思想主要体现为“恤商”:官府不要随意增引加课,从而商人也不要随意加价剥削平民.一言以蔽之,“恤民裕商,本属一事等官无病商,商勿病民,庶为各得其所哉.”(6)

此外,王庆云主张实行盐课归地丁计亩摊征、盐归商民自行运贩.盐课归地丁计亩摊征具有“摊丁入亩”的一般性优点——政府可以借助地丁征课获得稳定的盐课收入;盐归商民自行运贩对于盐商而言,也可以“无官课杂费”,自行运销.时任山西巡抚的蒋兆奎倡议并贯彻此法,王庆云在《纪河东盐法篇中》里对其大加褒扬.而当嘉庆十一年(1806)实行弃“课归地丁”,复行招商行运时,王庆云则对此颇有微词.事实上,王庆云在山西巡抚任内,也的确将这一举措付诸实践.他学习王守仁的“立厂抽税法”,将盐课归地丁,“许民贩鬻,不必官运等税十取一二,税后给照放行.”(7)此法一行,成效斐然:于官,盐课大有起色;于商,“无摊课之累”;于民,购盐花销有所减少.另外,针对当时“盐有专商,票无定贩”的情况,王庆云提出“留商招贩,先课后盐”的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引目不致虚悬,课额无虞短细”(8).

可以看到,王庆云对盐务的理财思想是以“恤商”为本的,而他的实际操作更是“利商”的,这比起征收重税以抑商的清代传统思想无疑是有着很大进步的.然而,其“恤商”思想的根基并不稳定,“官无病商”尚可用制度来约束,“商勿病民”则寄望于商人的自觉道德行为,未免有过于理想化之嫌.

二、纪钱政

《石渠余纪》中,《纪制钱品式》、《纪户部局铸(铸大钱说帖)》、《纪银钱价直》、《纪钱铜禁令》、《纪铜政(附载铅锡、附载新疆西藏钱、附载洋钱、附铁、附铜运改道议)》等篇专述王庆云在货币问题上的理财思想与措施.王庆云在担任巡抚、总督期间,就为清政府聚敛了大量钱财,他的理财之道莫出于“开源”与“节流”.《石渠余纪》开篇即《纪节俭》,“开源”理财思想则在钱政方面有所体现.

战争以后,清政府门户大开,在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昔以洋钱易货而来,今以货易银而去”(9)的贸易逆差境况.西方的掠夺,使清政府的财政蒙上了阴影.在王庆云看来,当时的货币问题在于不仅银少,钱也少.虽然国家每年都在铸钱,但只要停铸一月,就会“局支立匮”(10).他在解释钱少的原因时举出三条:用钱的人多,钱愈见少;是时银贵,票法盛行,使得市民存钱备用;存在“冒禁私销”的情况.然除第三条“冒禁私销”是为了抑钱价以外,其余两个恰恰是彼时“钱多”的表现.况且以清初为例,当时法定银每两折钱不足一千,“今日”却可折钱两千,可见“钱少”是王庆云的误判.

王庆云认为,由于银价上涨,钱价下跌,无形之中铸钱的工本费就增加了,“今之制钱,盖工本二而铸钱一”(11).基于此,王庆云主张铸锻工本与价值相当的“大钱”,并强调,这些足值的“大钱”与那些“公私欺罔”的“欲以数两之币,当百当千”的所谓“大钱”并不相同.为了使他的铸大钱的设想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王庆云条陈四个要点:一、制钱原料要好,“必选高铜”且“不妨多费分豪,断不可吝惜锱铢”;二、要不惜钱工,“工费加多,枚数加少,自能精益求精”;三、制钱搭放时配以二成大钱,搭放之初,宜少不宜多;四、政府搭收大钱要有信用,使民乐于使用.这些就是王庆云的设想,至于结果,《石渠余纪》中并未给出,不过综合以上的分析,大概会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形.

王庆云论文参考资料:

俄狄浦斯王论文

读书杂志王念孙

结论:从石渠余纪看王庆云的治国理财思想为关于王庆云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王庆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