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张居正论文范文资料 与再叹一声张居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居正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4

《再叹一声张居正》:此文是一篇张居正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偶读《明史·张居正传》,心中积郁久久无法释怀.

解读张居正,先要交代一下明朝历史.大明,实为最独特和争议的一朝,太祖、成祖是为明君,此后即一代不如一代了,虽然前后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完全是连滚带爬、跌跌撞撞地残喘过来.

作为晚明的杰出首辅大臣,张居正觉察到王朝的颓势已入膏肓,试图做最后努力挽救之,乃推万历新政,苦苦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有人评价:张居正一人为明朝灭亡延缓了七十年,虽有夸张,也不无道理,其历史功绩不容置疑,可时势并不领情,以万历为首的皇室对张居正不仅未有感恩,反倒掀起惊天动地的反攻倒算,就算张已死,也不让其安宁.几百年来,张居正的遭遇长期为人同情落泪,当名臣、功臣、权臣,何其难啊!

平心而论,死后的张居正,依然不被万历放过,祸根还是他生前埋下的,不仅仅为其本人,也是为大明王朝而埋.此种论调,似乎对张居正很不公平,史界难以认同,但这又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缘由是张生不逢时,其逆传统思想行事葬送了自己.

中国历史悠久,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国史近三千年.主流思想是儒家独尊,密实得连风都透不进,任何学说、教义、主张统统隔离于儒家学说的铜墙铁壁之外,影响深入国人骨髓.即使偶有外来思想冲击,都是昙花一现,或被同化,或难以落地生根,不足以撼动儒学的主导地位.张居正所处年代,可算是儒家巅峰阶段,别说挑战,哪怕轻微触碰,也可能招致粉身碎骨.

四百多年前的张居正,除了顺应、传袭儒家思想,别无选择,因为在那个时代,社会绝不可能接受异类的思想.越池一步,被抛弃、被埋葬的肯定是他本人,没有理由、不可抗争.令人不解的是,张居正在这种严密、厚实的思想屏障中,行动、做法竟试图穿刺这道屏障,所以毁害自己,对王朝也于事无补.

后世对张居正的评价:是集权臣和儒学大家于一体,这个说法既符合事实,但也充满矛盾.权臣定位不假,与其几可号令天下的高位相吻合.儒学大家的定位似有不准了,虽然他早年习读的都是儒学典籍,其学养足踞群儒潮头,但只限于思想大家的角色.当他登上权力巅峰后,执政理念已经偏离了儒家思想,法家色彩更浓了.

大明之前的历朝历代,多次闪现过法家光辉,但都好景不长,最终,连带政治主张、江山基业和个人命运一并葬送.商鞅、韩非、李斯的历史案例,似乎被张居正忘却了.

可以推断,张居正名儒实法的执政路线,是遭受万历清算的根本病灶.作为帝师,张居正给万历传授的无疑是儒家要义,这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也是张居正自身学识基础,更是天下读书人尊崇的正统学术,张居正的“专业功底”无可置疑,他以正统儒学教化皇帝,实为情理之事.进一步推测,借助万历的特殊身份,弘扬儒家的正统思想,也不失为张居正的期望.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那就是“孝”.它是精神制高点,可事不凑巧,在万历新政推行的关键时刻,张父溘然离世,给张居正出了个天大的难题,是循制回籍守孝,还是夺情临朝施政,必须舍弃其一.张居正肯定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但是他选择了后者.如果张居正回家丁忧守制,放弃政治国事,是可被读书人接受和支持的.然而,张居正的选择没有遂天下所愿,招致了所有读书人的抨击,甚至被学生弹劾,也就不难理解了.

后人研究张居正的身后悲惨遭遇,最容易忽略夺情这个关键“罪证”.以今天的眼光和思维看,张居正的选择没什么不妥,是对江山社稷负责任,“舍小家,为大家”.可那时的读书人可不这么认为,“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是知识分子的治国观.张居正的行为背离了儒家的固有思维,等于失去了人心,一定程度也就失去了天下民心.

说重点,张居正这么做,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选择,是与天下人的期望不在一个频道,尤其是张身居首辅大臣高位,带头扰乱了天下人精神家园的平静,其破坏力和杀伤力,无疑将被无限放大.这个时候,张居正将自己推入与全民对立的境地,短时间内,凭借手中大权,可以压制反弹力量,暂时平安无事,可涌动的暗流无法消除,其积聚的能量日益累加,一旦爆发,就无法控制局面.

从这个角度看,自夺情开始,张居正已经搬起了石头,悬在自己头上,哪天砸下,他无法预料,也无法阻止.遗憾的是,身为学人,张居正始终没有或者不肯悟出这个道理,不可说不是悲哀!

生前被天下或明或暗地攻击,张居正是有救命稻草的,那就是万历皇帝.依正常邏辑和历史惯例,皇帝对老师始终饱含一份特殊感情,保护老师,对皇帝而言,也不是大事.学生关照老师,本质上也是由儒家的“孝”所衍生出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居正有底气与天下士人对立,也许考虑了万历这重保护伞,但他没料到,随着万历皇帝长大,其思想逐渐独立,士人意识同步萌生,时日稍长,皇帝学生的意识观念已与老师南辕北辙,皇帝能否继续对老师以父相待,那可是未知数了.但张居正所作所为,早把这个保护伞捅得千疮百孔、四面透风了.

万历之所以加入痛恨张居正的行列,并带头发起对已故首辅大臣的清算,丝毫不念师恩和功劳,始作俑者还是张居正本人.他早年教导小万历,唯一教材就是孔孟学说.总览张居正为万历编写的图文教案,我们可以判断,张老师经年累月整天讲授的,不外乎仁义道德、孝悌廉耻,不谙世事的小皇帝也许还当回事,牢记于心了.

及至万历成年,他会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张居正夺情有违祖制,在此“大是大非”前,再听话的学生也免不了对老师说教产生疑惑,何况无所不能的皇帝,怀疑、否定、推翻,有什么想不出来,做不出来?张居正前期教育越严厉,万历反弹越强烈.压抑、仇恨、报复、打击,伴随着少年的青春逆反,就不计后果地发泄到张居正身上,令他万劫不复.

张居正死后,明朝衰亡趋势越发明显,皇帝懈怠朝政,宦官专权,万历二十多年不上朝理事了,大明已是一部不可维修的政治机器,似乎与张居正扯不上关系.但我觉得,还是张居正的“失当”影响持续发酵的结果.他教授万历纯正的儒家思想,自己在关键时刻又严重越轨,在万历看来,这就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进而对勤政、仁爱、宽容的思想说教不以为然,从而失去耐心,以致彻底放弃,一步步滑向深渊,加上万历在位时间太长,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从而让大明的政治中枢运转诡异了.

万历蜕变,虽为个人不争气,也与其所历环境不无关系.打小开始,皇帝与老师是最亲近的,几乎形影不离,皇帝切身感受了老师的“言行不一”,终究会“醒悟”.此时的万历依然还是一个孩子,心理承受力十分有限,面对前后差异,足可觉得世事虚伪,顷刻间可丧失精神支撑,思维混乱,无所适从,直至忤逆到连死去的老师也不放过,荒唐到朝政交由太监打理,视江山为玩偶,不能全归咎于万历的享乐和丧志,现实的落差充斥他精神世界,而这正是张居正自己所造成.

任何学术流派都讲究纯正性,儒家也不例外,这是它被尊崇和传承的内生动力.儒门弟子,不仅仅需要具有传播本门学术的坚定毅力,更重要的是需要终身身体力行,保持定力,不为物质、功利诱惑,不管于公于私,皆不可有丝毫动摇.孔子赞赏颜回“贤哉”,正是基于颜回能从一而终的坚守.可一生治学严谨的张居正,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不知不觉把自己屏蔽于师门之外,就算生前未受惩戒,死后也会被唾骂.

张居正胸怀天下,敢于牺牲个人名节,体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担当和忠义.但是,在以吏为师的环境中,对天下人精神世界的“践踏”,恶果远远非对王朝的忠贞可以冲抵.张居正既然做了,就得承担,这也很自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学而优则仕”是实现理想的途径,历代大儒都遵循这个公式.之前的董仲舒、朱熹、欧阳修,之后的曾国藩、张之洞、翁同稣等,他们在为学与做官的角色交替中,对师门底线坚守不渝,虽然到暮年不是那么闪亮,终归全身而退,享受了黄泉深处的安宁.

反观张居正,教育天子和为官施政,秉持的思想理念迥然不同.上至皇帝达官,下至布衣草民,本已视其为儒门异类.执掌朝权之后,张居正的行政方略,彻底偏离了儒家轨道.万历新政的“考成法”、“一条鞭法”乃是典型的法家所为了,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当然不被接受.深处权力顶峰的张居正,急于地向天下展示其才能,想力挽狂澜,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儒家“治、平”这个处方,因为疗效太慢.或者他没意识到,法家的处方虽然疗效既快且明显,但副作用也大,一旦出现病症,即为不治,足以摧垮一个完好的躯体,来势之迅猛让人防不胜防.前秦之鉴,“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张居正无意间重演了这一幕历史剧,这才是他最大的悲哀!

张居正论文参考资料:

居业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是正刊吗

结论:再叹一声张居正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张居正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如何评价张居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