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北方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戊戌选试和元前期北方文学兴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北方文学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1

《戊戌选试和元前期北方文学兴起》:关于免费北方文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北方文学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内容提要:“戊戌选试”是元太宗时期针对北方士人举行的一次以定立儒籍、选拔人才为主的考试.类似的考试在此后仍陆续举行,对改善北方士人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恢复北方文化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儒户制度的建立,使许多金末的士人获得了传播文化的空间和土壤,通过进入幕府、传承家学、友朋交往和授徒讲学等方式,促成了北方文人群体的兴起.在此背景下,北方文坛风尚演变逐渐显露出由重词赋向重理学过渡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选试儒户 文人群体 词赋 理学

虽然对“戊戌选试”是否具有科举性质,学界仍存有不同看法;但由其对元初北方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来看,此次选试反映出统治者对儒士态度的变化,带动了此后一系列选拔人才的考试,并最终促成了全国性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于元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说,“戊戌选试”的重要意义在于,一大批儒士在国家丧乱的历史环境中得以保持独立身份,为北方文人群体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戊戌选试”以词赋为主要考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金末以来文坛崇尚华辞的风气.缘于对以词赋取士的反思、理学思潮的兴起等因素,元世祖中统、至元时期,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日显突出,为元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戊戌选试”的历史考察

元太宗窝阔台汗六年甲午(1234),金哀宗自杀,蒙军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在耶律楚材的力议下,蒙古军并未屠城.耶律楚材用以打动太宗的谏言,体现的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贵之家,皆聚此城中,杀之则一无所得,是徒劳也.”基于这一思想,对于避兵于汴梁的一百四十七万户居民,“奏选工匠、儒、释、道、医、卜之流散居河北,官为给赡”,并且在后来攻取淮、汉诸城时,“因为定例”.同年,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元朝廷开始对原金统治区实行建制编民,定立户籍.

对于金元之际北方儒士的遭际和生存状况,时人多有论述.窝阔台汗十年(1238),元好问思及此段历史,不禁对士人阶层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感慨万千:“呜呼!兵兴三十年,河朔之祸隆矣.盛业大德、名卿巨公之后,遭罹元元,遂绝其世者多矣.仅得存者,亦颠沛之不暇也.”杜仁杰也说:“壬辰之祸,古今无是隆,河朔萧然者,盖五十余年于兹矣.”数十年后,元初人论及这段历史,仍然感叹这场战争给士人带来的巨大灾难.虞集说:“女真入中州,是为金国凡百年.国朝发迹大漠,取之,士大夫死以十百数.自古国亡,慷慨杀身之士,未有若此其多者.”张之翰说:“壬辰,汴梁破,前进士不殁于兵,不莩于野,不殒于沟壑者固少.”如程良、郝经伯祖郝源、叔祖郝天祐等人,都在金亡之际死于兵乱.又如冯延登,据元好问《国子祭酒权刑部尚书内翰冯君神道碑铭》记载,“乙巳(1245)冬,好问过大名,始以所闻告君之季子亨.盖君既为骑兵所得,欲拥而北行,人有见之者,谓君辞情慷慨,义不受辱,竟自投城旁近井中.亨乃发丧行服,又将以故事,奉君衣冠,葬于某所.”其时距离冯延登之死已十余年.也有不少士人四处流落,靠救济为生.郝经中统元年(1260)作《铁佛寺读书堂记》说:“河南亡,衣冠流落,仲安尝日饭数十人.”

死于兵乱的儒士固然不在少数,而成为元朝统治者“驱口”的情形则更为普遍.其境遇之悲惨,正如段成己所说:“大夫、士、衣冠之子孙陷于奴虏者,不知其几千百人.”虞集也说:“金之亡,其民颠沛奔走无底止,四民无所占其籍,征调一起,柔强并驱,俊义无别.”宋人徐霆于窝阔台汗七年(1235)出使燕京,以一个他者的视角观察了元灭金后儒士的生存环境:“外有亡金之大夫,混于杂役,堕于屠沽,去为 ,皆尚称旧官.王宣抚家有推车数人,呼运使,呼侍郎.长春宫多有亡金朝士,既免跋焦,免赋役,又得衣食,最令人惨伤也.”“戊戌选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的.对此,元好问指出:“方夏甫定,垂恩选举.念孤生之不能自存也,通经之士,悉优复之;虑儒业之无以善继也,老成宿德,使以次传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八月,由耶律楚材、郭德海等人建议,对原金统治地区的儒士进行选试.《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述耶律楚材提出选试儒士的理由是:“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遂于次年命刘中等进行考试,史称“戊戌选试”.因为是针对原金统治区的儒士,选试内容为金代科举考试的三个主要科目经义、词赋和论.

太宗十年的这次选试儒士是作为“汰三教”的一部分.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云:“丁酉,汰三教,僧道试经通者,给牒受戒,许居寺观,儒人中选者,则复其家.公初言‘僧道中避役者多,合行选试’,至是始行之.”《元史·郭德海传》也说:“先是,太宗诏大臣忽都虎等试天下僧尼道士,选精通经文者千人,有能工艺者,则命小通事合住等领之,余皆为民.又诏天下置学廪,育人材,立科目,选之人仕.”对于中选僧道和儒士之间的比例,李俊民认为僧道“止取一千人”,王恽则说:“戊戌年中选儒户,比之僧道,百分无一.”

正是出于将“戊戌选试”作为解放儒士和选用人才的双重目的,此次选试中才会出现这样的规定:“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其结果,“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对于此次选试,王恽认为“恩制宽”.然而从丁酉诏文来看,这不过是对儒士进行选试的第一步.除了“复其家”之外,还带有“精选人仕”的目的.对此,刘因指出:“天下既定,中书令耶律楚材奏疏遣使分诸道设科选士,中者复其家终身,择疏通者补郡县详议.”许有壬提及“戊戌选试”,也说是“遍视儒人,中者和牧守议,停蠲其役,且将辟举场,以精人仕”.然而由于“当世或以为非便”,丁酉诏文中设计的“随后照依先降条理,开辟举场,精选人仕”规划最终并未实施.

关于此次选试的历史意义,虞集概括说:“太宗皇帝思养其贤才而用之,乃择知名之士,乘传行郡县,试民之秀异者,以为士籍,而别于民.其尤异者,复其家.而浮图老子之徒,亦有定数.然后军旅、驿传、工人之役,逢掖不和,得以世修其业.而二氏之竞起,亦自此始矣.”需要说明的是,元代释、道特权地位的确立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并非始于窝阔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戊戌选试”的认识:正是通过这次选试,“儒籍”从体制上得以正式确立,由此为儒士群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对此,姚燧指出:“圣元为制,凡士其名而儒其服,不糅之民而殊其籍,惟责田租商征,自外身庸户调皆复之,无有所和者,将百年于此矣.”王恽认为:“我国家以神武戡定区宇,至戊戌间,生聚甫集,首阐猷设科,擢贤俊,复户役.其所以开太平之基者,固权舆于兹矣.”“戊戌选试”从经济和人身方面解放了儒士,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群体,对于儒士保持和延续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萧启庆通过细致研究,肯定“戊戌选试”对于保持儒士群体独立性的积极意义:“戊戌之试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在于举拔官吏,而在于救济流离失所及陷于奴籍的儒士,使他们以‘儒户’的身份,取得优免赋役的特权.”

北方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北方文学杂志

北方文学杂志社

北方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刊物投稿

关于文学的论文

结论:戊戌选试和元前期北方文学兴起为关于对写作北方文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北方文学发论文正规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