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新媒体监管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媒体监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新媒体监管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9

《新媒体监管》: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新媒体监管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为受众提供双向互动平台的同时,也为垃圾信息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对新媒体的监管需要在厘清其传播主体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创新手段跟上新媒体发展的脚步.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主体;把关人;监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数字技术”、“宽带”、“微博”、“微信”、“手机APP”等词汇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模式.如果说新媒体之“新”是区别于传统媒体之“旧”,那么这新与旧的界定,与其说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传播介质的不同、技术手段的代际划分,不如说是由于传播主体变得日趋复杂所带来的媒体结构性转变.这一信息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深入地改变了公众的信息获取模式,同时凸显了新媒体监管的被动与滞后.

一、新媒体的传播主体

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组织,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尽管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也是“新媒体”,但这种“新”更多地表现为技术和生产资料的使用,而非组织结构的变化.这个组织的基本成员始终是记者、编辑等专业传播者,并在传播活动中,与受众保持着相对稳固的角色关系.

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种角色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信息发布的行列中去,利用手中的各种互联网平台参与到了传媒产品的制作生产,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拥有信息发布权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信息发布的技术.传播双向性的增强让受众在传统传播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变成可以表达诉求、交换意见的信息发布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难题.

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的传播依赖于传播组织拥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如发行刊号、电波频率等,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传统媒体使用的,这一传播渠道较为严密.相比之下,新媒体的信息发布渠道众多,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如果把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比作封闭管理的高速公路,那么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则是大草原上没有赛道的自由越野.两相比较,为后者制定规则、实施有效管控显然殊为不易且更为必要.

三、解决监管的路径

1.对传播主体的监管

实名制是对传播主体进行监管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对移动通讯工具和互联网的监管明显滞后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例如,对手机的非实名登记用户尚未完成实名登记工作,依托手机号码进行登记的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发布渠道如微信等已经广泛普及.对于未进行手机实名登记的用户,网络实名登记无法有效实施.

2.新媒体的“把关人”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植入新闻传播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新闻信息源来自于公众,但在大众传媒这道关口即“把关”环节,部分信息遭到舍弃,只有部分入选信息进入了受众的视野.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把关”活动是一个有着复杂流程组织行为,而非仅仅基于新闻记者编辑的主观判断和取舍.

新媒体由于传播渠道的复杂性,缺乏有效的“把关”机制,一些未经筛选的信息流入传播渠道,这其中固然不乏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但大量编造杜撰、夸大其词、煽动情绪、刺激的不良信息也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某些境外的*势力对此加以利用,炮制“名博”“大V”,着力成为公众意见领袖,达到对舆论的控制目的.因此,新媒体的监管固然需要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公众辨识真伪信息的能力,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但更为直接有效的管控措施是建立多环节、有组织的新媒体“把关”过程,通过媒介内部控制机制作用,对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甄别筛选,特别是对于境外新媒体的中文信息加以“把关”,防止境外标榜自由的新媒体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方面制造波澜.

由于新媒体的经营机制于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导致新媒体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不惜损害公信力、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也给监管带来了难题,如果没有体系完善、规范高效的把关制度,某些新媒体的“失范行为”会逐步演变为“示范行为”,最终成为行业痼疾.

四、新媒体的有效监管是对受众权利的保障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报纸是人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人视觉、听觉、触觉的延伸.新媒体无疑更强化了人能力的延伸,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过程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传播活动更加平等,这种平等必然会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化,使意见渠道更畅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能力更强.这些变化无疑是良性的,但如果据此对新媒体技术无条件地寄予乐观主义期待,以任其发展的态势期待新的传播技术可以把社会带入一个高度、高度自由、高度平等的理想国,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及工具,归根到底,它本身并不会导致“善”或“恶”的必然结果.新的媒介工具是人类的创造物,新媒体的组织、架构、运营也是有理性、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达成“善”或“恶”的结果的关键还在于人如何使用这一技术和工具,用它来传播什么,以及怎样传播,希图达成怎样的社会目的.因此,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一媒介自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掌握它、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传播信息的内容.因此,有效的新媒体监管不但不是言论自由的绊脚石,相反,它恰恰是确保是对这一传播媒介的规范生产、高效传播的有效保障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童冰.《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

[4][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新媒体监管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新媒体的论文

新媒体营销论文

新经济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结论:新媒体监管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新媒体监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规范新媒体 公众参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