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诗史论文范文资料 与寻找诗意:大马新诗史的一个侧面考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诗史范文 科目:技师论文 2024-03-05

《寻找诗意:大马新诗史的一个侧面考察》:关于免费诗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诗史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本文尝试追索马华文学的诗意,自文学史的开端以迄当代.战前,战后,马来亚建国,马来西亚成立,诗的国籍与诗意的政治,诗的可能性与诗意的自毁,反诗意,诗与歌,与民族的呐喊.这不只涉及马华新诗的处境,也涉及它的可能性.马华新诗的可能性究竟在哪里?本文尝试沿着历史脉络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马华文学;新诗;诗性,诗意,非诗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2-0091-10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为了生存,他们牺牲了诗意.

——王安忆

我孤冷踯躅在青芜满目的田畴,

几个的农夫正在低头芟草,

口里不住的着苦命一条,

岂生也不辰陷他于无形监牢?!

我走遍了整年是夏的马来半岛,

随处都显露着人类坎坷.

炎炎烈日只熏蒸着有色的方趾圆颅,

漫漫世界充满了白色恐怖.①

这是南来文人冷笑(朱冷夫)发表于1928年的诗《〈萍影集〉叙诗》九节的其中两节,语言流畅,音色凄楚,生动地传达了一种飘零感.九节中以“我孤冷”开头的就占了四节,分别描述了胶工、黄包车夫、矿工、农夫的苦状,题旨清楚,甚至略显概念化.但清楚地凸显了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心绪,适当的文言让语句显得凝炼,部分迭韵让语音有股不尽的回旋余音.在这断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力.在战前的殖民地马来半岛华文文坛,文学史开局不过十年,左翼思潮带来的对工农兵的概念化再现伴随着游子去国的孤独之感.在普遍的公共关怀之下、在日军侵华的阴影里,南来诗人接受了祖国的抗战号召,以文字调动各种可能的大众化表现形式——山歌、民谣、鼓词、弹词等,力图让诗歌发挥充分的社会功能.在那样的背景里,诗意是一种吼叫、呐喊,或者悲鸣.以及马华文学的读者都十分熟悉的:

我只是一个无名的歌者

唱着重复过千万遍的歌

(中略)

然而我是一个流放于江湖的歌者

(中略)

然而我还记得走我的路,还在唱我底歌

我只是个独来独往的歌者

歌着,流放着,衰老着等

等疲倦,而且受伤着②

这是温任平1971年的名篇《流放是一种伤》开头和结尾的几个句子.省略的27行是说明性的.说明那些歌对歌者而言熟悉得“血液似的川行在脉管里”,说明他的曲高和寡,不随时流;说明歌词的古老且中国风,歌者的孤高与受伤.相较于冷夫诗中的“我”明显的异乡人身份,勾勒出的是左翼视域里殖民地马来半岛的世间图象,因而说话人在叙事里勾勒了四个具体的空间(四个典型的工农环境);而后者,在34行里出现了8次的我,其实并没有在叙述空间里移动,“在廉价的客栈里也唱/在热闹的街角也唱”里的空间比较像是比喻,一如个中的唱歌、流浪、受伤,其实都非常抽象,自怜的感觉充斥全诗,从第一个句子到最后一个句子.如果说前者暗袭了闻一多《死水》的格调,那后者是不是宗祧了1960年代台湾准民国遗民现代诗中的流亡诗意?

一、关于诗性

根据一般马华文学史的说法,马华新诗的历史和文学史本身一样长,精神经历也和其他文类并无不同.甚至,在理论和实作上对中国新文学的依赖也十分相似.另一方面,学者在面对马华新诗时,也往往一视同仁——并没有特别关照它的文类特殊性.我这里问的其实是个很简单也很基本的问题:从马华新诗的发展的自然状态来看,马华新诗的“诗意”是怎么一回事?它是怎么被建构的?在历史的发展中是怎么被体现的?

当然,逻辑上我们不可能默认不存在诗意的诗.或,当诗意不存在(诗意真空,或诗意处于悬置的状态)时,问题就变成了,那些——那堆文字组合为什么还可称为诗?如果它们是诗,那是否一切的文字组合都可称为诗.这一来我们又回到文学性的问题上面了.

托多洛夫和伊格顿(其他可以类推)反省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概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俄国形式主义者可能犯了把文学等于诗(借日本人爱用的表达式)这样的错误③,也即是把西方近代(浪漫派)以来对诗的界定推衍为文学性,但那对叙事文学是不适用的.托多洛夫尤其指出,适用于叙事散文和诗歌的“文学”定义是不同的,与前者相关的一组词汇是再现、摹仿、虚构性.而“诗歌通常并不展示外部的真实性,它一般都自给自足.”④以自身为目的,故而往往需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特性,尤其是语言的物质形式——声音.精通十数国语言的雅克布森(Roman Jakobson)曾指出,各民族语言里自发形成的诗,基本上都是有韵的,于中国这原也切合,但五四文学革命把这一合理性革掉了.因而即使是中国的白话新诗的现代历程,也是一面建构诗歌形式、一面寻找诗意.诚如奚密在《现代汉诗》里指出的,“现代诗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回答这样一个迫切的问题:当现代诗抛弃了格律、文言文和辞藻,它如何被认可为诗?没有古典诗歌那些长久以来经典化的语言和形式特征,现代诗人如何证明自己的作品是诗?”白话诗本身即是现代中国语言危机的产物⑤,因而不得不然的,诗人必须致力于“诗歌重新定义的建构,包括回答‘甚么是诗?’、‘诗人对谁说话?’和最根本的,‘为什么写诗’这样的关键问题.”⑥诗人必然要遭遇尖锐的“文学身份”危机.承白话文运动而来的马华新诗,必然也分享了同样的问题境遇,这三个问题对马华诗人而言也是非常根本的,也涉及了马华文学的根本.

关于“什么是诗”,或许可以借俄国形式主义者像雅克布森(Roman Jakobson)的路径一探.避开诗本身界定上的多元分歧,而把重心放在诗歌功能(Poetic function),诗性(poeticity)——诗之所以为诗的必要条件:“诗性被呈现,当词被感受为词而非所称客体的简单再现或情感的抒发,当词及其组成、其意义、内在及外在形式拥有其自身的价值,甚于将之漠不关心的委托给现实.”⑦不论是诗性还是诗歌功能,强调的都是经由语言的特殊操作而达致的审美效果(如其在《语言学与诗学》中揭橥的“把对应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⑧,如隐喻的创造).更重要的是,诗歌功能是雅克布森提出的六种语言功能之一,在具体诗作中,语言的其他功能(表现功能、指涉功能、社交功能、意动功能、后设语言功能)同时存在,换言之,诗性既是诗作品的局部,又是决定性的要素.

诗史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寻找诗意:大马新诗史的一个侧面考察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诗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诗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