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当代诗坛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当代诗坛之于汉语新诗视野建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当代诗坛范文 科目:学术论文 2024-03-03

《论当代诗坛之于汉语新诗视野建构》:该文是关于当代诗坛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香港、澳门诗刊《当代诗坛》从1987年创办至今已逾20年,是当前海内外汉语诗刊难能可贵的常青树.诗刊以“沟通”为宗旨,以民间立场为主,先在三维视野中力推“大中华诗歌”,后又以“汉语新诗”作为当代诗坛整合性的诗学建构;以拓荒性的中英双译的实践,诗歌和系列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灵活办刊方式,沉潜、踏实地成就求经典求沟通求发展的诗学追求和工程图景.而这正体现当前汉语新诗民间诗刊难能可贵的多重视野和汉语诗学建构的自觉.

关键词:《当代诗坛》;三维视野;汉语新诗;诗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3-0077-06

香港著名诗刊《当代诗坛》由从南京移居香港的傅天虹于1987年9月15日创办,艾青题字,当代诗学会主办,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早期由香港政府支持资助,后自筹经费,成为纯粹的民间刊物.一般逢三、六、九、十二月出版,至2013年5月止,已出版60期.从2003年第35期开始,因创办人傅天虹客居澳门而转移至澳门编辑.第45期开始由国际华文文学研究所、台湾亚洲大学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协办,并对刊物开本作出革新,同时中文排版由繁体字改为简体字.2012年第53期起,由当代诗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联合主办,实力雄厚的澳门大学中文系也加入到协办行列,至此,《当代诗坛》聚合两岸四地的学术方阵,为汉语新诗的创作和研究带来新的气象.

诗刊顾问谢冕、吴思敬、余光中、叶维廉、简政珍、朱寿桐;名誉社长洛夫、张铭远;社长犁青;主编傅天虹、屠岸;2003年后编审从38扩至46人,遍布中国香港、大陆、台湾;美国、澳洲、菲律宾、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中有中国两岸四地的老中青三代诗人,如牛汉、简政珍、苇鸣等,亦有当代文学评论界精英评论家,如孙绍振、杨匡汉、刘登翰、杨克等,而来自台湾的白灵、向明、痖弦,菲律宾的云鹤、美国的严力、非马,澳洲的西彤、法国的杨允达、加拿大的罗宾·苏里、日本的田原等更是使期刊具有了国际性的开放品质.几乎所有主要编审,在介入《当代诗坛》之前,都曾参和诗刊编办这一文化事业,多有历练.傅天虹,1985年倡议并参和创办香港诗人协会和《世界中国诗刊》诗报;野曼,1939年曾和蒲风主编《中国诗坛岭东刊》,1946年主编《文艺世纪》,后主持《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文艺副刊,《华夏诗报》总编辑;向明,台湾诗学季刊创始人之一,曾任蓝星诗社主编及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张默,1954年和洛夫、痖弦创办《创世纪》;张诗剑,香港《文学报》总编辑等这些资深诗人、编辑家的同赴诗约,造就了《当代诗坛》独特的“交融”和“强强联合”的特色和威力.

诗刊在栏目设置上,固定的有“特别推荐”、“百年经典”、“实力方阵”、“八方蹄声”、“诗评诗论”、“诗路留痕”、“诗坛简讯”七种,而每一期又灵活变动,如第37期选登台湾“葡萄园”辑;38、39期推出“青春方阵”;42期推荐“金陵诗钞”;43/44期聚焦“红三角诗丛”、“中原诗阵”,或以地域变更,或以诗人代际而分流,或以诗风相近而汇合,而有时又因来稿质数而侧重于某个栏目,不一而足.而难能可贵的是,自2007年伊始,诗刊的诗学品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和“当代诗学论坛机制”的成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其同人在追求“汉语新文学”理论视野下的“汉语新诗”的崭新朝向,因而就总体发展流向而言,诗刊在诗学探索的程度上逐期加深,是诗刊切入当前诗学建构的自觉表现.本文将以自创刊伊始到第60期的《当代诗坛》为考察对象,梳理诗刊作为当前汉语新诗坛的常青树,如何以其独特而前瞻性的视野和诗学自觉,来实现汉语新诗的多维重建和理论突破.

一、沟通融合的意义突破

一般来说,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往往在文学生活的背后,暗含着某种社会的分化,不同文学取向、流派,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因而“诗歌鼓励个性,诗人赏识别致,学术研究和学术认知却不免在个性呈现和别致风格之间寻求对象的共性”.①组建一个文学刊物,最基本的意义莫过于展示一种身份的认同.作为一份具有鲜明自我特性的同人杂志,它背后势必也对应着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社会群体”.《当代诗坛》的诞生过程并没有对外公布表示“身份认同”的“宣言”、“纲领”之类的文件,但从各期“卷首语”中,依然可见编辑内部群体的认同基础.

傅天虹创办《当代诗坛》,早期香港政府曾出资扶助,但经费不出几期戛然而止.因而后来纯由诗人出钱出力义务经营,走民间性的同人诗刊路子,主要以诗歌理想而非丰厚稿酬来聚集作者.同人间相互支持,并肩作战,写诗或论均相互扶持.

中国现代汉语诗诗人和诗作诞生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世界各地,从创作上看,他们和他们创作的汉语诗包含各种哲学倾向和思想意识,包含各种风格、形式、流派、题材、体裁.而这些都应在“有容乃大”的旗帜下百家争鸣.而《当代诗坛》有意尝试成为桥梁、“天虹”.作为“一份拉开两岸三通序幕的诗刊,一份香港坚持出版最久的诗刊,一份促进全球诗学交流的诗刊”,《当代诗坛》坚持“沟通”的宗旨.“诗歌的天地是美的,却有许多无形的墙,尤其今天,本刊的旨意,在于沟通,无论两岸,还是中外诗坛.”②焦虑于诗性的丧失和经典的被遮蔽,办刊同人自觉于“沟通”的必然渠道.

正如第42期由主编屠岸所写的《卷头语》中提到该刊同人的三项任务:

“1,团结.等我们主张在热爱祖国、歌赞人性、弘扬正义、关怀人类的旗帜下,所有的现代汉语诗人团结起来.

2,抢救(保存、整理、英译)中国现代汉语诗的各种优秀文本.

3,突围.当前,中国现代汉语诗潜流汩汩,主流低迷.等中国现代汉语诗危机四伏,处于极不正常的受围剿的状态.”

卷头语所认定的基本前提事实是:汉语诗诗人流派林立而各自为营,尤其在80年代,两岸四地的沟通尚未开启;现代汉语诗面临着优秀文本流散、被历史淹没遮蔽、未整理待挖掘的危势;整个汉语诗体面临异文化的排斥和围剿危机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诗坛》应运而生,以傅天虹为虹桥,《当代诗坛》吸引了来自两岸四地的诗人方家的眼光,这其中就有北京的艾青、屠岸、邵燕祥,台湾的余光中、洛夫,香港的犁青、张诗剑等,1988年两岸老诗人首次团聚于北京,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具有历史轰动性的事件.而在19年后,2007年3月10日晚,经傅天虹策划,来自内地的屠岸、谢冕、张铭远、吴思敬、吕进,台湾的黄德伟、简政珍,香港的傅天虹、犁青、张诗剑、盼耕,澳门的朱寿桐、高戈共13人一致同意联合发起“当代诗学论坛机制”,并当场签名为志.由“当代诗学论坛机制”成立,至今已分别在珠海、澳门、北京、台北四地举办.这些拥有两岸四地跨区域视野的诗人论者,提出了具有整合性的主张.该诗学会提出的宗旨和《当代诗坛》不谋而合,正是要团结全球汉语新诗诗人、诗评家、爱诗者,以抢救和保存汉语新诗的原生态作品和史料为首要任务,促进汉语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促进汉语新诗诗人之间的交流,促进汉语新诗在国际间的交流.

当代诗坛论文参考资料:

当代大学生就业和成才论文

艺术当代杂志

当代经济杂志

当代青年投稿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当代护士杂志

结论:论当代诗坛之于汉语新诗视野建构为适合当代诗坛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香港当代诗坛投稿邮箱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