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文论文范文资料 与人文类通识课程开发和设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文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06

《人文类通识课程开发和设计》: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人文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中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知识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方案,以此优化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类通识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0-0073-02

一、农林类高校开设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自哈佛大学首次开展通识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通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指出,要注重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善于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此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应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修身养性,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浸泡在文化中成长.可见,高等学校“文化育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定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其实践载体的“人文类通识课程”必然应成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中之重,农林类高校也不例外.

因此,正确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入认识人文类通识课程对于“文化育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于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对于农林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及“双一流大学”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概念前提下,以课程论为依托,探究大学通识教育中人文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问题.

二、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

1. 對学生自身进行研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学习者需要是学习者身心全面发展,即人格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格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会不断变化、不断提升,它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意志的过程.课程开发应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总的来说,农林院校人文类通识课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人文素养、文化认同、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健康个性、团队合作等方面明确课程目标.

2. 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合理反映校外生活的内容

学习者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还生活于社会之中,因此,校外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从空间维度来看,社会生活需求包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需求;从时间维度来看,社会生活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还包括未来社会变迁的趋势和需求.人文类通识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坚持我国本土文化特色,合理反映当下校外社会生活需要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3. 对学科知识及其发展的研究,吸纳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习者能够得到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校课程学习学科知识,继承文化遗产.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和教学目标的来源,应合理地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知识的价值在于理解世界,作为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知识应是整合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知识.泰勒指出,学科领域是作为一种工具,以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4. 学校发展的需要

农林类高校重视专业培养,学科分化的问题依旧突出,人文类通识教育的实施不尽人意,各系、各院之间都在强化本专业的培养和发展,轻视人文精神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农林类大学要想长足发展、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必须要加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才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创新、理性和人格完善的人才.因此,人文类通识课程的设置必然要满足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需要.

三、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1. 课程内容的确定

首先,理清人文通识教育和总书记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的理论关系.结合总书记坚持“文化自信”系列讲话及教育部建设“双一流大学”等客观背景,以国内外文献为前提,研究通识教育的内涵,明确人文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基础,调整课程布局,突出中国本土文化重点.由于历史的沉积,我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高校办学理念.

其次,根据确定的课程目标,研究农林类高校人文通识课程应该遵循的知识观及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内容.显性课程——课程教学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和人生价值、科技发展和国际视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五个模块开发相应课程.隐性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和课外活动,其中讲座是指聘请国内外人文类著名学者来我校开展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人文类主题讲座.课外活动包括围绕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形式各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猜灯谜、诗歌填词、知识竞赛、学生绘画作品展、摄影作品展、运动会、志愿活动等.发掘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以及人文情怀的教育.

再次,根据农林类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文类通识课程内容,研究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组织结构,即如何对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配合和组织,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其中,纵向组织结构包括人文类通识课程的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确定.横向组织结构包括人文类通识课程的显性课程(课堂讲授、MOOC等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学术讲座、节日庆典类文化活动、学校文化传统、校史学习、校园文化环境等).

人文论文参考资料:

人文医学论文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

人文社科类期刊

护理人文关怀论文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结论:人文类通识课程开发和设计为适合人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什么叫人文情怀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