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视阈论文范文资料 与生态视阈下19世纪英国文学中荒原意识流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视阈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21

《生态视阈下19世纪英国文学中荒原意识流变》:这是一篇与视阈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考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国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可以发现,从勃朗特姐妹开始,到哈代、劳伦斯乃至艾略特,不论是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还是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都出现一个共同的重要意象——荒原.作为一种共象,荒原的出现有其社会背景、文化寓意和哲学象征.本文以荒原为切入点,探究作家荒原意识的流变及其所折射出的生态文化寓意和哲学象征意义等问题,并反思荒原意识对于现代文明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的生态意义和人文启示.

[关键词]19世纪英国文学;荒原意识;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I561.5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4-0106-12

[作者简介]吴梅芳(1970—),女,福建 人,福建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成员,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福建宁德 352100)

[基金项目]福建宁德师范学院“教授培养工程”重点项目(2011J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和传播研究”( 10&ZD135)的阶段性成果.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在《哲学走向荒野》中说:“荒野是我们在现象世界中能体验到的生命最原初的基础,也是生命最原初的动力.荒野的价值在于它生发出人类在荒野上的各种奇特体验,还在于它在各种荒原土地上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地形特征和独特故事.虽然我们常常求助科学,以获得对有价值的荒野事件的洞见,但说到底,荒野具有一种科学所不能把握的价值.”①科学所不能把握的价值是什么?是“荒原”的精神文化价值.在哲学家眼中,荒原不仅仅是人类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他们还力图挖掘荒原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揭示出荒原是人类的本源、根源所在,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归宿,是人类精神的起点和终点.

在哲学家们开始把目光转向荒野的时候,文学家们早已开始关注荒原,走向荒原,感受荒原,体验荒原,融入荒原.考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英国作家和文学,从勃朗特姐妹开始,到哈代、劳伦斯乃至艾略特,不论是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还是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荒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没有荒原,成就不了艾米丽的《呼啸山庄》;没有埃格敦荒原,也成就不了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没有对荒原的追求和向往,也不会有艾略特的《荒原》.劳伦斯虽然远离他的心灵故乡——伊斯特伍德和黑格斯农场,浪迹天涯、四处漂泊,但他追随的依旧是荒原.荒原作为象征性意象,存在于作家们的文学文本中,并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寄托着作家的生命意识、人类意识、宇宙意识和生态意识.由于作家和荒原距离的远近不同,对荒原情感的深浅程度各不相同,对荒原的亲近和疏离就显示出更多的差异性.也由于男女作家的审美感悟、生命感悟的差异以及哲学文化思考深度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流露出的人类意识、生态意识和宇宙意识也有所差异,他们的荒原意识也呈现出一种流变现象.

罗尔斯顿对荒野进行定义的时候用了“根”、“邻居”、“陌生者”三个维度来解析荒原和人类的关系,而从荒原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以及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上来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的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从“根”到“邻居”再到“陌生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他们的荒原意识的流变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的一个历程.

从“根”的角度来辨析几位作家和荒原的关系的话,艾米丽无疑是和荒原最贴近的,荒原意识就是她的生命意识,并升华为人类意识.相对而言,哈代和劳伦斯、艾略特三人的荒原意识更为理性,包含着更多的哲学诉求和宗教思考.

在艾米丽的生命意识当中,个体和荒原是一体的,自我和荒原是一致的,只有回到荒原中去,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命之根,才能恢复正常人性.这种观念和当今生态理念所推崇的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生态观是一致的.在关于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和和谐关系上,艾米丽给出的答案就是卢梭提出的“返回自然”.正如许多生态批评家所认同的女性和儿童更感性,更贴近自然,更愿意也更容易融入自然;男性更理性,更愿意探索和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哈代和劳伦斯在“荒原”的逃离和回归中陷入哲学思考、宗教探讨,在彷徨矛盾中进行理性探索,或悲观或怀疑.“哈代对于大自然,有一种双重的分裂的感受力,他既不相信自然是神圣的存在,也不简单地逃避自然,他部分地接受了华兹华斯的原始主义,在大自然中寻找美的源泉,失落的智慧以及同情之心;和此同时,他又抛弃华兹华斯式的希冀,而让自然充满风雨、落叶、荒凉以及灰色调.这样,造成了哈代式的可悲可泣的自然.”②劳伦斯是游离在城市之外寻找心灵故乡的“荒原朝圣者”,“他既企图恢复人和自然之间的失落的联系,又沉溺于否定这种联系而产生的孤独凄凉的体验”.③对于这两位作家而言,荒原只能是“邻居”,或崇敬或膜拜或疏离,但是难以融入.到了艾略特那里,荒原已经成为“陌生人”了,人和荒原完全处于隔膜分离的状态,人只能在都市的荒漠里寻找精神的荒原.当人类和荒原成了“陌生人”的时候,就意味着人和自然完全处于隔离状态,甚至形成敌对关系.当现代人在都市的荒漠里过着精神萎缩、虽生犹死的生活的时候,也就到了人类该认真反思自我,反思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了.艾略特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的荒原意识,这已经不再是一般环境意义上的生态警示,而是敲响了现代人精神生态领域里的警钟.

一、“根”:艾米丽的荒原情结

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是荒原中踽踽独行的孤独漫步者,荒原是她的精神家园,是她生命的源头,是她的生命之根,她毕生都在荒原中追求和自然的融合.

终其一生,艾米丽都没有走出家乡的那一片荒原,哪怕短暂的离开,她都难以忍受.荒原尽管荒凉、贫瘠,但是其中的风雨雷电、一草一木对她都有特别的意义.她喜爱荒原里的山川树木,花鸟虫鱼,溪流、岩石,石楠花,她在荒原里流连忘返,思考、感受着生命和自然的韵律.

荒原不仅和艾米丽的生活和创作息息相关,而且,荒原作为一种灵魂意识早就融入了她的生命和血液当中.可以说,没有荒原就没有她的《呼啸山庄》.

视阈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生态视阈下19世纪英国文学中荒原意识流变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视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视域在论文中的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