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金刚论文范文资料 与浏阳金刚头老案堂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金刚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14

《浏阳金刚头老案堂班》:该文是关于金刚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本文通过浏阳金刚头《老案堂班》对于湘剧的形成、对丰富湘剧剧目的贡献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的论述,对湘剧的源与流进行了探索.对于湘剧的形成,提出了吉王府说与老案堂说两种说法.并认为这两说都有它的道理,即吉王府说为湘剧形成的初级阶段,老案堂说为湘剧的成熟阶段.

[关键词]湘剧;老案堂班

公元2017年12月18日,我有幸受邀到了向往已久的浏阳市金刚镇参加由浏阳市委宣传部与浏阳市文联主办,由金刚镇委员会与金刚镇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湘剧起源及老案堂班历史传承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探源、传承与研究湘剧的盛会.会上,专家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发表许多宝贵的意见.作为一名湘剧工作者,也想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便求教于大家.

我们知道,浏阳历史上盛产爆竹烟花.据1994年出版的《浏阳县志》介绍,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输出鞭炮,值银三万元;宣统年间,也就是1909年至1911年,增至年产值160万元;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年产值增为300万元.金刚头历来是浏阳鞭炮烟花的主要产地,在县城设鞭炮庄22家,还向武汉、广州、厦门、香港、南洋等地派去坐庄.当年的鞭炮烟花为家庭手工业生产,是农家主要副业之一,也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由于消防设备与生产环境较差,生产中常常发生爆炸和火灾,生命财产都受到惨重的损失.限于认知,加之沅湘之间自古信鬼神而好祭祀,人们避灾求福皆仰仗于神灵,所以当时金刚头的庙宇三元宫香火日盛、庙产日丰、祀田日广,因而酬神唱戏的盛会逐渐增多.据记载,清代的乾隆年间,也就是1736年至1820年,便有小型湘戏班随神案流动演出,称案堂班.不久,毗邻的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等地,许多庙宇相继有了案堂班.因为金刚头三元宫是第一个组建案堂班的地方,所以被尊为老案堂班,其他庙宇的戏班只称为案堂班.

抗日战争中,金刚头遭日军洗劫,鞭炮业沉落,不可幸免的是,与之相附的戏班也随之沉落,老案堂班以及各地的案堂班便只留下了人们的记忆,如果再不提及,再过若干年,恐怕连这种“记忆”都不存在了,那可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那么,今天我们时隔快一百年了,回头再来看看当年的老案堂班,又有哪些值做到我们提及的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第一,《老案堂班》对湘剧形成所起的作用

湘剧包含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等四大声腔,惯称高、低、昆、乱.一般来讲,人们认为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后又受到了安徽青阳腔的巨大影响.明朝嘉靖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唱家称弋阳腔者,则出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弋阳腔流入湖南后,与湖南长沙、浏阳、湘潭等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便形成了湘剧高腔,受青阳腔影响后,发展了其中的滚调部分,成为湘剧高腔中的“放流”,逐渐形成为湘剧高腔的“腔、流结构”,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湘剧高腔.徐渭的《南词叙录》成书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99年,那时湖南就唱弋阳腔了,可见弋阳腔的流入湖南肯定要早于嘉靖三十八年了;湘剧的低牌子是怎样来的呢?不少音乐专家研究后认为,低牌子来到湖南的时间早于昆腔.明朝以前,随着元杂剧的演出,北曲已经传人湖南,继承了北曲传统旳弋阳腔进入湖南后,其中的“其节以鼓、其调渲”、“一唱众和”的一部分曲牌与湖南地方音乐结合而衍变成了高腔,其余弋阳腔中受北曲影响的曲牌,便与湖南原已存在的北曲合流形成了湘剧低牌子.不过,笔者近几年来经过一番研究,于2001年写出了《湘剧低牌子推论——为海盐腔寻踪》一文,然后相继于2002年和2006年分别写出了《湘剧低牌子音乐探讨——为海盐腔再寻踪》《读李东阳诗作的思考——谈谈海盐腔》两文中,提出了湘剧低牌子音乐是被失传了四百多年、南戏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遗音的观点而受到了江西、浙江等地专家的认同.根据以上两种看法,低牌子之成为湘剧声腔起码也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湘剧昆腔在伴奏方式上,在基本腔调方面,和低牌子大同小异,因为它们都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是一个系统的东西.但昆曲唱腔比低牌子更为细腻,有所谓“水磨腔”之称.湘剧的大普庆班是一个专唱昆腔的班社,因此昆腔应是明末清初,在湘剧弹腔盛行之前,继低牌子与弋阻腔以后便进入了湘剧的一种声腔;湘剧弹腔也称乱弹,艺人习惯叫它为南北路,属皮黄系统.南路即二黄,北路即西皮.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全国皮黄戏兴起,各地艺人竞相学习.据清人范锴于道光二年,也就是公元1822年撰写的《汉口丛谈》中记述:湖北通城人李翠官,幼年在岳阳学戏,成为楚玉部的著名演员,二十多岁时,去汉口荣庆部搭班,与安徽著名艺人台官同台演出,一时号称“两美”.这说明徽调,即南路二黄早在李翠官学戏之前,也就是乾隆年间便已传人湖南.周贻白所著《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中,提到安徽的吉庆班也曾来到湖南演出.这些都说明了在清代乾隆年间,湖南的皮黄戏已经很盛行,当其与湖南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生活习俗等紧密结合之后,便形成了湘剧的弹腔.

湘剧的正名,为时还不很久.1949年以前,一般人称看湘戏为看“大戏”,称木偶皮影戏为“小戏”,以示区别.还有些人称唱湘戏为唱汉调,以别于唱京调.因而普遍称湘剧班为“大戏班子”“汉调班子”.到了1920年,长沙有陶兰荪、胡绳荪等业余湘剧爱好者,组织有“闲吟社”,出版有《湖南戲考》《戏源复沽》等刊物.其中赵少和主编的《湖南戏考》第一集序言中,西兴散人所作《序二》云:“闻之顾曲家,湘剧全盛于清同、光年间.”湘剧这个名称,才正式见诸文字记载.

然而,不是因为湘剧名称在1920年见诸文字记载便确定在1920年才有湘剧的.其实,湘剧早在1920年之前的很久很久就应该形成了.前面我们讲到的高、低、昆、乱四大声腔之进入湘剧,只解决了一个湘剧声腔的来源问题,不是说这些声腔流入湖南后就叫湘剧了,它有一个长期与湖南的地方音乐、语言、民风民俗相结合后才形成的过程.那么,湘剧是在什么年代、怎样形成的呢?湖南的戏曲活动,最早的记载见于元代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夏庭芝的《青楼集》中,他在《青楼集》中说:“帘前秀,末泥任国恩之妻也,杂剧甚妙,武昌、湖南等处多敬爱之.”这位帘前秀是位女演员,唱的是杂剧,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当然,这不能说明这就是湘剧的前身,但它证明了六百多年以前,湖南已经有戏曲的演出了.

金刚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浏阳金刚头老案堂班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金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金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