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博物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鲁迅和博物学中白心、神思、诚和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博物学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10

《鲁迅和博物学中白心、神思、诚和爱》: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博物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1.“复古”和“革命”

鲁迅1910年11月15日给许寿裳写信:“仆荒落殆尽,手不触书,惟搜采植物,不殊囊日,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者也.”①其时鲁迅正在绍兴府中学堂教授博物学和生理学课程,在这个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采集植物,并且辑录了很多中国传统“博物学”方面的古书②.说自己所为,权当“醇酒妇人”的替代,心绪似乎颇为颓废,跟留日时期一系列论文和翻译所表现出来的豪情满怀大相径庭;然而仔细考察,未必如此.

鲁迅说自己成天“翻类书,荟集古逸书”,仿佛是钻回了故纸堆里,和他十多年后(1925年)在文章里劝告青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③似有天壤之别.类似的看上去前后矛盾的意思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比如早年的《摩罗诗力说》,称赞尼采能看到原始人类中所包含的力量、野蛮中所蕴藏的文明:“尼佉(Fr.Nietzsche)不恶野人,谓中有新力,言亦确凿不可移.盖文明之朕,固孕于蛮荒,野人狉獉其形,而隐曜即伏于内.文明如华,蛮野如蕾,文明如实,蛮野如华,上征在是,希望亦在是.”④留心鲁迅的书信、日记、购书单,会发现他对原始的文化艺术表现出持续终身的兴趣.比如1927年11月10日在内山书店买回一本《日本原始绘画》⑤.1936年3月30日他写信给寓居莫斯科的德国美术家巴惠尔·艾丁格尔⑥提到瑞典艺术批评家澳斯瓦尔德·西林1933年出版的《中国早期绘画史》(A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Painting),“虽然很贵(约美金40),然而我以为是很好的书.”⑦他非常喜欢法国画家高更的作品,1912年7月11日的日记里就曾提及他的《诺阿·诺阿》(Noa Noa)一书:“夜读皋庚所著书,以为甚美.”⑧后来他于1929年购入此书的法文原版⑨;1932年4月29日又买了日文版,昭和七年(1932年)*岩波书店出版⑩.1933年4月2日鲁迅致信增田涉,托其购买德译本《Noa Noa》11;4月29日他收到增田君寄来的此书,记在了日记里12.同年鲁迅编辑文学艺术丛书《文艺连丛》,撰文介绍该丛书的几种书籍,其中就有《Noa Noa》:“法国戈庚作,罗怃译.作者是法国画界的猛将,他厌恶了所谓文明社会,逃到野蛮岛泰息谛去,生活了好几年.这书就是那时的记录,里面写着所谓‘文明人’的没落,和纯真的野蛮人被这没落的‘文明人’所毒害的情形,并及岛上的人情风俗,神话等.”13“罗怃”是鲁迅的笔名之一.除了文字记录,高更还留下了大量描绘当地人生活的画作,深得鲁迅的喜爱,1933年拟出版《Noa Noa》时他就注明将收入“木刻插画十二幅”14;同年10月28日,他还从丸善书店买回法文原本《高更版画集》两册,由盖兰(M.Gurin)编、巴黎弗鲁利出版社1927年重版.15

然而有时候又会看到鲁迅对所谓“原始文明”似乎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就在《摩罗诗力说》里,前文刚刚称赞了尼采“不恶野人”,后文就批评我国的爱智之士“心神所注,辽远在于唐虞,或迳入古初,游于 杂居之世;谓其时万祸不作,人安其天,不如斯世之恶浊阽危,无以生活”,鲁迅说这样的看法跟人类进化的历史完全背道而驰:远古祖先为了生存繁衍而迁徙奔走,其间的艰苦残酷,即使不比今天厉害,也不会比今天稍有减轻,只不过因为年代太久远,史迹无存,那些汗迹 都已经泯灭,后人追思起来就觉得仿佛很安乐而已.如果让这些人重新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和古民共同经历那些忧患,他们肯定又要颓唐失望,“复远念盘古未生,斧凿未经之世,又事之所必有者已.”16赞赏原始人身上有“新力”,又说古民的生活其实残酷 、绝非想象中那么安乐,这究竟是不是自相矛盾呢?或者说,鲁迅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肯定所谓的“野人”、“蛮野”的?他后来劝告青年不要读中国书,是否意味着对自己在杭州和绍兴时期“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沉浸在远古文化中)的否定呢?

伊藤虎丸提出一个“原鲁迅”的概念,即鲁迅后来的思想或小说主题,“几乎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评论中找到原型”17,从“纵向”上来强调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思想上的一以贯之和相互关联;但“原鲁迅”这个概念或许还需要从“横向”上来理解:留日时期鲁迅所做的工作大致分为四类——(一)关于自然科学和进化论的介绍和论文;(二)文学批评或文明批评;(三)作为前两者之间过渡形态的科幻小说的翻译;(四)文学作品翻译——这四类工作之间也同样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或者说它们背后有一个共通的核心.假如认可“原鲁迅”这个概念需要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理解结合起来才完整,它就能提示尋找答案的路径:一来,这就意味着,“原鲁迅”背后那个核心的东西贯穿了鲁迅一生不同的阶段,那么要解答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就需要找到它和贯穿鲁迅一生的那个“核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或者说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是如何和这个“核心”对话的;二来,既然那些看似性质不同的工作之间有着共通的“核心”,那么当我们对鲁迅某一些文字、某一项工作理解起来颇有障碍的时候,可以通过他思想的其他展现形式来帮助我们跨越障碍.在这里我就想借助分析他留日时期所做系列论文以及翻译《域外小说集》所用的语言,来尝试靠近先前提出的那些问题.

鲁迅日本留学时期的一系列论文,都用古文写就;1926年他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几篇编入《坟》这本集子里,《题记》中还专门谈及自己那时“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的《民报》的影响”18.他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分两册于1909年出版,共收入十位作家的十六部短篇小说,所选作者来自七个国家,有波兰的显克微支,俄国的契诃夫、迦尔洵、安德烈夫,英国的王尔德,美国的爱伦坡等.译者在序言中声明他们对作家作品的选择“至审慎”19,有研究者指出“渗透于此种选择中的现代意味是相当浓烈的”,然而“和选译作品的现代精神内涵和选译者本身过早产生的现代意识这一端恰成强烈反照,另一端却是译文的古奥”20(按照译者自己的说法则是“词致朴讷”21)——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类似的“矛盾”:这一时期对语言文字“古奥”的追求,和他后来积极倡导“白话”,对那些尊奉国粹、热心复古的人多有讽刺的态度似乎是判然有别.

博物学论文参考资料:

秘书学毕业论文

实用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论文题目

生物信息学论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结论:鲁迅和博物学中白心、神思、诚和爱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博物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博物杂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