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学分制论文范文资料 与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学分制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14

《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关于免费学分制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学分制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 完全学分制下普通高校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这两支重要的育人队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两支育人队伍的期待状况,分析两支队伍育人的各自优劣及协同情况,通过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建立机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育人经验,构建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学专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致力于和各位专家同仁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 辅导员 本科生导师 协同育人

完全学分制是指学校通过设定少量的必修课和开设大量选修课,学制可以压缩到三年或者延长到八年,实行弹性制,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课程,只需要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伴随着完全学分制改革应运而生的教学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对实行个性化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2].

在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这两支重要的育人力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二者存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如何使二者能够“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形成育人合力,产生1+1>2的协同效应”[3]是本文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对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育人期待的调查

2015年1月到2015年5月,课题组针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包括: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涵盖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10余个专业的被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发放纸质问卷620份,回收595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分别从指导内容、交流频率、指导方式、存在问题等方面,就学生对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期待和二者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情况进行调查.

(一)学生对于辅导员和导师的育人期待程度和价值判断.

图1显示,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期待程度不同,将学业和就业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另外,在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方面,学生希望导师提供帮助的比例分别为79.5%和74.1%,而在生活指导、思想入党指导、心理疏导方面,学生对于辅导员的需求更高.从对于被指导内容需求程度看,学生对于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内容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知悉二者工作各有侧重,这反映了学生对于导师的专业、学术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更信任,对于辅导员在思想引领、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方面的指导更信任,但数据显示二者工作有一定重合.可见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各方面需求需要辅导员和导师协同配合、共同参和.

(二)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在满足学生育人期待方面存在差距.

调查显示:学生和辅导员和导师交流频率能达到1月1次的比例分别为19.4%和14.6%;学生表示,和辅导员和导师单独交流机会较少,50%以上的学生通过“集体约见”的方式和辅导员和导师沟通,3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和导师不能主动指导学生,而是被动等待学生询问.可见辅导员和导师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及教学和科研工作,将培养学生、和学生沟通放在次要位置.

(三)问题的症结:学生对导师有更高的育人期望值.

调查显示:学生期待和辅导员交流频率为1月1次的比例为77%,学生期待能够和导师交流频率为1月1次的比例为86.3%,可见学生更期待和导师多交流.60%的学生表示自己和导师面对面交流机会少;40.1%的学生认为导师资源不足,期待学校能有相应的制度支持、增加导师和学生见面指导的机会;33.8%的学生认为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内容比较模糊.一方面反映一些导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十分明确及学校对于导师的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反映学生对于导师在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二、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育人现状分析

(一)二者育人的优劣.

育人的优势:辅导员普遍年轻,富有朝气,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容易拉近心理距离,产生信任,建立朋友关系;辅导员虽然工作量大且繁杂,由于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有一手数据,能及时了解学生情绪、需求,有效利用最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开展育人工作,协调处理问题及时且有效.导师普遍年龄较长,人生经验更丰富,社会资源较多,具有人际优势;导师学历和专业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在专业领域发展多年,有利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导师可通过专业课堂、科研项目、专业实践等载体开展育人工作,途径方式较多,具有时空优势.

各自的不足.辅导员普遍缺编,一个辅导员往往同时带几个年级的学生,低于教育部建议的1:200的师生比,平时事务性工作占据其大部分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心理疏导、安全教育等核心工作力不从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某些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于各类专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在学生学业辅导过程中缺乏威信,学习能力的指导力度不大,导致自我价值感弱、自我认同缺失.调查顯示:导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所带学生较多,有些导师和学生几个星期甚至半年才能见上一面,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某些高校要求导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导师资源匮乏,制约了导师制的实施;导师一般重视学生学术培养,鼓励学生参和科技活动、学术研究,提升实践技能,而对学生思想状况重视不足,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意识和技巧.

(二)二者育人的协同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为了适应完全学分制改革,各高校的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都制定了岗位职责,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分工,也形成了各自的育人优势.但由于两支队伍工作侧重不同,沟通不足,使得二者在运行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归纳起来,有如下表现:

学分制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模式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学分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