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课程整合论文范文资料 与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模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整合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20

《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模式》:此文是一篇课程整合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核心素养来探究课程变革的内涵与实践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主导.而如何理解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对教学变革的影响、如何系统推进课程整合的建构与实施、如何确立合理的课程整合评价体系也成为基础教育变革应当直面的问题.

我校以“培养承接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人”为理念,以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方向,努力将家国观念与全球意识有机整合,研发了“走进民俗文化”的校本课程,关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积极探索民间工艺、节庆文化、民风民俗课程在培养学生涵养、民族情感、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实践价值.为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以“整合的理念”来统领学校的日常管理、完善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整合的思维”来全面把握育人目标,培育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以“整合的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促进师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以“整合的视野”來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

厘定学校课程哲学 树立绿色质量理念

学校课程哲学是一所学校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哲学必须基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绿色质量追求.我校从文化构建、德育模式、课堂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探索,发现与挖掘师生在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构建中的潜力和活力.办学实践和教学变革有效整合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对核心素养下学校课程建构的理念、实施途径、评价手段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以“民族底色”和“现代素养”为两翼架构的目标体系,纵横相交,立体推进,具体细化为六大要素:乐学善思、明理立身、乡土情怀、科学思维、尊重规则、国际包容.横向看,“乐学善思、明理立身、乡土情怀”细化的是民族底色的培养目标;“科学思维、尊重规则、国际包容”对应的是“现代素养”培养目标.纵向看,“乐学善思、科学思维”落实文化素养目标,注重科学性的原则;“明理立身、尊重规则”落实个人修养目标,注重时代性的原则;“乡土情怀、国际包容”落实社会素养目标,注重民族性原则.

可以说,学校课程哲学关注了国家战略、课程目标、凸显了文化个性和教育课程化等教育生态要素,体现了绿色质量理念和课程生态意识.

规划学校整体课程 构建课改生态体系

我校立足“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打通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建立了以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四养”课程模块,构建起立足学校办学特色、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模式.

立足专业,推进“学养课程”.“学养课程”关注学业素养,立足传授知识,开启智力,培养能力,重在“启”.改进语数英基础性学科的教学结构,以实施常规课35分钟为主,采用学中练的课程模式,主要是对学科内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内容,还原知识的整体面貌.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在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和垂直贯通.

围绕专题,拓宽“习养课程”.“习养课程”立足关注的是“养”,也就是自主养成、自我发展.课程主要以学科素养呈现教学内容,以项目式研究指引教学方向,以“跨界”思维为路径,探索相关学科课程资源和元素的整合.即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等方式,促进学科间内容的目标对接、联系点对接、拓展点对接,注重打破学科界限,以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寻求支点,开发“修养课程”.“修养课程”指向品德修养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主要立足生活体验,主题感悟,修得品行,其目标定在“立”上,包括《品德立人》《传统立根》《技能立身》课程.主要是学中悟的课程模式,以短课实施,进行的是学习方式的统整,即以教材为原点,进行学科素养目标的解读和梳理;以问题为原点,聚焦各学科专业修养的知识内涵;以资源为原点,注重创造性的重组和学习体验的获得.

抓好契机,完善“滋养课程”.“滋养课程”主要指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立足活动体验、社会参与、丰富个性,重在“育”.“滋养课程”包括《工艺育巧》《节庆育情》《民风育本》课程,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实践的整合探究,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活跃学校课程实施 开拓绿色质量路径

我校积极探索达成绿色质量的行为路径和策略智慧,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学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抓准“整合点”建构彰显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推进“学养课程”,促进知识.首先是数学启智——“建模课堂”,创建立体式统整.立足于建模思想的内涵和突破建模点的策略方法,从两方面落实统整:一是将思想与行为统整,即以“从简单问题着手”的数学思想,践行“玩中学、做中寻”的合作学习,二是将思维发展与知识构建统整,即从“多元视角、多条路径”,挖掘教材的“建模点”,促进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思维品质.其次是语文启思——“整合教学”,进行单元知识统整.通过知识整合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容异同点、情感共鸣点、表达相似点、教学创新点”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并坚持贯彻“三步并进,螺旋上升”的整合教学流程,这样的整合让教师渐渐由“教”变为了“导”,并以“导”促“学”,带来学习方式的统整,使学生养成了“整体认读识字、横向比较阅读、纵向深入思考、单元构建知识”的学习习惯.

拓宽“习养课程”,推动跨学科整合.“习养课程”以“跨界”思维为路径,探索相关学科课程资源和元素的整合,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活动.一是“海量阅读”,建构班本课程,形成联合式统整.以经典为主题的“古诗、古文、成语、童话、儿童诗、群文阅读”的课程内容统整,以课时为保证的学校图书馆、班级阅读课的教学途径统整,实现“大语文”观下的阅读课程的内涵发展.二是继承特色,重组“数学群”,探索延伸式统整.以说数学结构图的方式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将数学的“数”与“形”作为两大分支,在“数”中融入数学文化的产物,在“形”中融入实践内容,以此来延伸“说数学”体系,实现从模式化的语言训练向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品质的转变.三是贴近生活,统整综合课程资源,探索科技融合统整.综合学科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和渠道,综合、立体地将学科内容纳入综合课程,实现了学科大融合.

开发“修养课程”,探寻学科整合支点.“修养课程”重点体现学科育人,精选与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课程内容并倡导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创造课堂中的精神文化.一是重整教材,多资源整合:品德学科重点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或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体育学科选取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兴趣领域,艺术类学科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挖掘突出个性发展的生长点.二是改进策略,多渠道整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科素养的统筹引领,探究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观察、探究、研讨、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三是系统训练,多序列整合:依据“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原则,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阶梯性、序列化.

完善“滋养课程”,促成学科多元整合.《工艺育巧》课程通过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从“植根”走向“整合”,开发研制了“传承类”“整合类”“拓展类”课程结构新框架,两种课程元素的互动整合,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让民族自信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节庆育情》课程通过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让学生从浮泛式的“浅认知”转向对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的“深呼吸”.《民风育本》课程通过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在整合的基础上突破校本课程的模式,开设项目学习的主题体验课程,并推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四养”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纵向衔接、横向配合,综合各方要素致力于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探究南上山街小学“四养”课程的内涵与实践,既有助于深入理解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理念对当前基础教育变革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深入探讨学校课程的整合与实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校长)

课程整合论文参考资料:

课程论文格式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导学期刊

结论: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模式为关于课程整合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