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后现代主体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后现代主体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6

《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本文是一篇关于后现代主体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一个重要的、开放的范畴.它的提出为英语语言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从主体间性的内涵、教育价值观入手,探讨了其对英语教师教学的启示,并提出了三种可实践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主体间性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改革的目标是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关系,后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英语语言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开放的概念.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翻译成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主体际性等,此词来自于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先生,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一个极为凸显的话语范畴.《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对“主体间性”有详细的定义:主体间的东西主要和纯粹主体性的东西形成对照.如果某物的存在既不独立于人类心灵(即纯客观),又不取决于单个心灵或主体(即纯主观),而是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我们就称它是主体间的.它不是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而是某种源自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具有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布宁,余纪元,2001).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两个主体或者多个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即交互主体性.它是人的主体性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延伸,体现了共同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二、主体间性的教育价值观

(一)人本管理观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确立了学习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英语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而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能从“我”的视角感知客观世界的存在,具有生活智慧和知识经验,能在自然世界生存,他们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个体生命的内涵和意蕴.主体间性教育尊重并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从发展和提高个体主体性出发,鼓励学生超越个体主体性,引领学生的主体人格由个体主体性升华至主体间性,让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和自然、“我”和社会及“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关系.只有显现了主体性的学习者,才能发自内心地学习教师要求的教育内容,认同学校制定的管理目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存在价值(李丽君,刘秀梅,2009).

(二)师生交往观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区别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主体间性活动过程是现代教育过程的一个特征.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叶澜,1991).”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将研究目标放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中.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师生正确交往的标准应该是:让教师和学生走进彼此的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孙喜亭,2012).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舒展生命和生命之间能量流动的过程.所有教育主体都有主动参和和继续交往的平等机会,都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和希望,每一個主体也都有做出判断、进行解释、给予劝告和向权威挑战的机会.知识、思想、意见、认识、情感、观点等这些内容,在师生之间主要以对话形式传递、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交往的主体不断内化、重构旧有的知识,以发展的眼光寻找新的突破点,建构新的知识,以交往一方的发展带动另一方的发展.

(三)新型课程观

出于对目前“纯粹个人主体”课程的困惑,主体间性课程应运而生,并且向“纯粹个人主体”课程发起挑战.主体间性课程认为课程应该为学习者创造一个鲜活的“生活世界”,强调主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看重主体的人格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具有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使学习者在和客观世界自然而然的互动中,获取知识技能,感悟人生价值.

三、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观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和行为.

1.转变课程观念.

课程是被教师和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的课程(体验课程),而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文本课程).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他们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和教材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这里所谓的交往,即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会话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影响.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2001).教师心目中的学生是和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和生是平等的,教和学是 的,教学氛围是和谐愉快的.师和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 .有了学生的主体定位,交往方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相互作用,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3.调整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只有知识和技能,而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付春玲,2006).新的教学目标观由以发展为本位取代了之前的以知识为本位,即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体现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思考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放并充分发展主体的个性,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教育观指导下,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开动智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中得到发展.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看重结论,又看重过程;既注重认知,又注重情感,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智慧和 .

后现代主体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后现代主体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后现代历史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