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资料 与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用探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1

《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用探微》:本文是一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必将经历多元文化的碰撞.文章从“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两方面,研究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堂传承;技进于道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92-01

目前部分所谓的打造、保护文化生态的做法,既折腾钱又折腾人,不仅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反倒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乌丙安教授指出:传承和开发不能混为一谈,钱的后面必须跟着艺术的本真,传承的使命是不能让人们忘了传统的原生态.教育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方式,能使技艺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下面,本文针对“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作用进行论述.

一、“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技艺、传统、信仰和认同,不应该打破非遗的原生性和归属性,导致保护的初衷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非遗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开发创新,而开发创新就必须和国际接轨,走“全球化”路线.“全球化”正以其无比的能力和无尽的吸引力触及着世界上的每个国家,给世界上边缘角落的人展现从未见过的、光怪陆离的新东西.“全球化”的触角所到之处会改写曾经本真和原生态的东西,以自己既定的价值取向使其所到之处都统一在政治、文化的“同质性”中.对于原本建立在自给自足生产关系之上的贫之美、手工之美的蓝印花布而言,原先由地域、民族、历史、生活、生产所造成的差异声音,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沉默.“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导致民族的、地方的“和众不同”被最大程度地稀释,非遗必然经历多元文化碰撞的阵痛.采取以教育为先导,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进行动态保护,能挽救的便是其技艺,这同时也暗示了保护的动作主体——教育.

二、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项目可以纳入校园艺术教育的范畴,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中的花型设计、刻版、染色,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技能.南通市二甲中学、实验中学率先开启了以蓝印花布花型设计、刻版、染色为形,以“技进”为核心的校园非遗传承教学,其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技术训练,促进学生心灵感悟和个性表达.基于“技进”的校园非遗传承指在校园艺术教学实践中,以庄子“技进于道”和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艺术理论为指导.庄子和魏源都提倡“亲历诸身”和“验诸实事”,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和行动取得的,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传统手工艺的技术是需要通过身体经验的积累而上升为技艺的,继而达到对生活有所领悟的境界.“技进”式非遗传承教学区别于当下普遍存在的校园非遗传承流于形式的弊端,首先依靠技术上的积累武装学生,以班级或社团为组织形式,通过多样化、循环往复的动态传承过程,由点及面,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开展,通过学生在技能上的精进,推动校园非遗传承的普及和提高.技进的过程就是功夫的过程,以技明道,以技衍道,它们让心和物的对立消失,让手和心的距离消失,学生从中学会了扬弃和包容.“技进于道”倡导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手艺劳动的经验积累体会创作的过程,继而获得心灵的感悟——劳动的目的不只在功利,更在于领悟事物的客观规律.“技进”式非遗传承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下进行的,庄子和魏源肯定了由技入艺、由艺悟道的过程,注重劳动创造的体验,注重原始经验的积累,倡导生命价值的升华,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使中华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灵上的平静和沉淀,回归最纯粹的自我.

目前很多非遗项目仅仅只是作为展示活动“进校园”,而有计划“进课堂”的较少.校园课堂非遗传承的重要目的就是突破固有的家传模式的局限,找到可以继承的人且他们愿意继承并拥有这个能力.在课堂上寻找传承人是一条可行之路,学校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练习机会,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习骨干,以点带面,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和到非遗传承的学习中,对非遗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艺2006年即已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地区的校园非遗传承以“技进”为核心进课堂,不仅能体现地域性特点,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民族艺术、本土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是提升学生艺术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技进于道”视角下的校园非遗传承,促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艺成为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立足于现代国际的艺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推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总之,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学校必须从理论、实践以及组织和教学上,对中国民间美术之技艺传承进行全面的、深度的、科学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为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就必须走向民间,走向群众,从校园教育开始.

参考文献:

[1]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6.

[2]李朝霞.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渗透非遗元素[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用探微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