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洋务运动论文范文资料 与读清史档案探究洋务运动发生的外部因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洋务运动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7

《读清史档案探究洋务运动发生的外部因素》:该文是关于洋务运动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了清朝皇帝的大量上谕,对于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中的三篇上谕都是关于洋务运动的,这三篇上谕各有特点.第一篇上谕是“军机大臣字寄”,属于“寄信谕旨”,其中一句“各省将军督抚府尹等一体查照”,说明发文对象是“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这篇上谕的主要内容是咸丰皇帝命令恭亲王奕为英国人李泰国发放执照.李泰国是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咸丰皇帝下令李泰国帮办税务并要求各省提供便利,可见在*洋务上清政府对洋人的倚重.第二篇和第三篇上谕的内容都是关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其中第二篇是“寄信谕旨”而且是“密寄”,第三篇则是“内阁奉上谕”,是广而告之的内容.这两篇上谕中都具体列出了*洋务的内容,包括从八旗子弟中选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收取关税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发展过程.

洋务运动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压迫下的改革自强运动.近年来,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越来越为史家所重视.清廷中的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作为内部因素的作用,往往被研究者所关注.但是洋务运动发生的外部因素,相关研究较少,一般容易被忽视.

战争以来,古老的大清帝国已被牢牢地绑在世界历史前进的车轮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变故无不影响着它的命运走向.在这片国土上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与更为宏大的世界历史潮流,以及当时各国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利益调整有着密切关系.

洋务运动发生时的各国列强

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在第二次战争之后,也就是1860年之后,当时清政府内的改革派深感于中国的落后局面,试图通过自强的方式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分析洋务运动的外部因素,首先就要看当时各国列强都在做什么、想什么.

当时在中国享有最大利益、独占中国贸易额大半的英国,希望尽可能地与中国商务往来,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此时的英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尽量多地开放市场,并且不被其他国家所侵占尤其是独占.这就需要加强对清政府的统治力量,一方面引导其购买大量的英国武器装备以武装清廷,自身得利;另一方面又要帮助清政府平息内乱,建设自己的军事工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英国政府乐见并且乐于帮助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此时的美国刚刚经历过南北战争,国内外事业百废待兴,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东亚作为巨大的市场,尤为引其重视,特别是在日本开放之后,美国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愈加浓厚.利益均沾、机会均等是历届美国政府所奉行的对华政策.作为新兴的大国,当时的美国无力独占中国,更没有力量将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之下,确保中国不被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彻底占领,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美国的必然需求.因此在武装清廷,帮助清廷改革的问题上,美国与英国是有共同语言的.

俄国是第二次战争中从中国获得领土利益最大的国家,《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俄国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时,俄国与英国正在西亚和中亚地区进行疯狂的争夺,暂时无暇顾及中国的改革.

而此时的法国政府忙于经营越南,希望乘机加强其在华的保教地位.普法战争的进行,更加让法国无暇东顾.同时新催生的普鲁士帝国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协助,因此在中国问题上,法国与英美两国持基本一致的态度.

纵观当时世界上主要列强国家,要么与英国、美国立场接近,希望中国能够改革图强,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要么与俄国、法国情况相似,因为种种原因无暇顾及中国的事情.这就为洋务运动的开展营造了难得的良好氛围.

外国使臣对洋务运动的推动

战争以后,各国列强陆续向清政府派出使臣.这些人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他们既代表本国的利益,又能影响本国政府的决策,既有压迫清政府的一面,又往往能为清政府提出合理的建议.外国使臣们对于中外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很多人对于推动清政府改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其中尤以英美人士居多.

1861年,林肯任命蒲安臣为美国第十三任驻华公使.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到达北京,成为第一批入驻北京的外国公使之一.此时,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提出对华“合作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清政府,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之乱;维护列强在华特权,开展“公正的”外交活动,以取代“武力外交”;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在条约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领租界”,“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这些政策,从根本上是为了确保和扩大美国的在华利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和清帝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因此清政府是乐于见到这种局面的.

蒲安臣对于清政府开展近代化的改革持支持态度,他初到北京就规劝恭亲王奕编练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之所以这么做,表面的理由是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实则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希望通过发挥美国华尔常胜军的作用,获得美国在华事务上更多的发言权.

为进一步规劝清政府进行革新,把持清朝海关近半个世纪的总税务司赫德与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分别于1865年11月和1866年3月,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交了《局外旁观论》和《外国新议略论》.这两篇文章的写就,背后是英美两国的极力撮合.事前,英国驻京公使经常在蒲安臣的寓所聚会,商讨对华政策,文章内容也多有英美外交官的参与.

赫德的《局外旁观论》一文,洋洋洒洒4000余字,从中国哲学的虚实之辨之言,引入因时利变的观念.赫德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弊端,清政府不重视通商、藐视外国人、不遵守条约等问题,强调中国面对的“外情”有三,即边界、传教、贸易.清政府只有履行条约才能赢得和平,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民富国强.“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中国原有之好处,可留而遵.外国之方便者不一而足,如水陆舟车、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均极为巧妙.国民两沾其益,愿学者皆能学,故日民化.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故日国兴.”[1]

洋务运动论文参考资料:

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

运动营养学论文

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

运动杂志

洋务运动论文

结论:读清史档案探究洋务运动发生的外部因素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洋务运动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洋务运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