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资料 与金融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才培养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3

《金融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论文可用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人才培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影响的过程,是师生间通过各种方式相互感知和交流各自的期望、并就各自相互认同的部分期望形成的隐性契约关系.以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为基础,将心理契约理论横向拓展,重新审视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心理契约;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28-0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践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金融行业的突破性发展必将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就需要金融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实践性和创新性,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支持.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为基础,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横向拓展,重新审视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和思路.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金融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教育界和理论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总结起来,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追求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对未知领域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求变;其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创新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在国家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实现跨越性增长的强劲动力,是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再次突显了科技和人才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全球经济竞争趋势也从客观上要求金融专业教育能够为社会供给创新型人才.此外,金融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微观化和边缘化的倾向,金融理论的研究建立了以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为核心的新框架,呈现出鲜明的微观化和边缘化特征,其研究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专业的学习者不仅要建立经济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工程化、实证化的研究方法(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计算机建模等),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融为一体.同时,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对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工具演变推动实现了金融发展过程中一轮接一轮的*,由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创新型金融人才开发设计了新的金融工具,也必须直面金融工具过度衍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以新的创新解决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问题.

二、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的内在关联

(一)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最初被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管理者之间及其他成员之间的非成文的相互期望[1] (E.H.Schein,1965,1978)”,代表着一种非正式的、但却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是组织与成员事先达成的默契,不需要通过正式合同明确下来,如长期晋升的期望、职业培训的机会等.心理契约对组织和成员间的默契关系、工作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影响重大,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助于成员对组织的忠诚、积极和认同,反之,违背心理契约则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心理契约理论一直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用来研究各种组织中雇佣双方之间微妙的关系和互动状态,以期提升稳固心理契约带来的员工贡献度、减弱违背心理契约造成的消极影响.

基于主体界定上的差异,心理契约理论研究主要有“古典学派”和“卢梭学派”的两大阵营.前者认为心理契约具有双重主体,包含了相关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期待;后者则认为组织在契约关系中只是环境的创造者,并不能作为心理契约关系的一个主体,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体关于在他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时建立在双方明示或暗示的承诺基础上的主观信念”,[2]只具有单一主体.进一步地,两种观点给出了对成员与组织之间契约变化的不同看法.尽管心理契约究竟是具有双重主体还是单一主体,至今还没有形成定论,但从本质上看,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矛盾,在解决具体的组织管理问题时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二)心理契约理论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和研究,一直以具有雇佣关系的组织为主,但其应用却可以拓展至其他很多领域.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确立了教育关系后,普遍存在着互相承诺、互相期望的隐性关系,这种关系虽未被明确列示出来,但已经成为双方默认的一种心理契约.受教育者期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从业人才等;教育者则期望学生能够专心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从而达成作为教育者的职业成就和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契约双方都会在相应期间内对对方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主观的认知评价,如果这些心理契约的内容得以实现,双方都会积极调整自我行为,向正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感知到对方违背了心理契约,主体将产生愤怒和失望的情绪体验,造成消极影响.总之,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及其变化对契约双方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心理契约理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施展空间.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金融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对专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价标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和就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心理契约在构成上发生了变化,其相互责任和相互期望出现了新的内容.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体系中,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特点个性,知识体系的优化进程缓慢,在人才评价标准上有明显缺陷,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金融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将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感知到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学习热情受到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没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对心理契约的另一方——学生产生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从而降低教学积极性.传统金融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契约双方的态度和行为,导致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结论:金融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合不知如何写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