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记碑论文范文资料 与创筑大奠堡记碑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记碑范文 科目:mba论文 2024-02-07

《创筑大奠堡记碑考》:这篇记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龙年初春,县政协组织有关政协委员,驱车来到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坦甸村小学院内,寻访省级文物“创筑大奠堡记”碑.该碑座高0.40米,宽0.83米,厚0.54米;碑身高1.6米,上宽0.83米,下宽0.80米,厚0.13米.碑首阴刻“创筑大奠堡记”六个篆体字,四周雕刻云卷纹图案,碑文为阴刻703字,记载了建大奠堡始末.

对于生长于斯的宽甸人,知晓这里藏有这样一块古老的石碑的人却很少,原因是此碑立于乡村,数十年来被锁入屋内,虽然被保护起来了,却让世人寡见.今天依傍在古碑旁,不禁慨叹古人留给后人的这份遗产.至于碑刻的内容,就更鲜有人知晓.即使查阅本地编《宽甸县志》以及文物档案,也只是寥寥几十字的介绍及随附的碑文.

对于《创筑大奠堡记》碑的求索,使我们略悉了那个时代的东北形势.

明朝初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频繁南徙.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得明廷应允,率部移住婆猪江(今浑江)流域.这里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丰腴的资源使李满住得到数十年的养育生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经常进袭辽东.仅成化二年,女真“一岁寇边者九十七次,杀虏人口十万余”.明王朝遂于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出兵征讨,在朝鲜派兵的配合下,杀李满住父子于婆猪江畔,史称“成化之役”.

成化之役后的1469年,明廷令辽东副总兵韩斌主持,连接辽西边墙,修筑辽东边墙.韩斌“缘边自抚顺关抵鸭绿江,相其地势,创东州、马根丹、清河、碱厂、叆阳等五堡”,“自抚顺千户所至朝鲜碧潼江边,设堡置墩戍守”.此次拓边,边墙沿宽甸西北伸向东南.自今灌水大边沟起,经郎大户、岔沟、平顶山、台子沟、上蒿子沟、鸡冠砬子、白菜地直抵鸭绿江边,绵亘百余公里,形成一道针对女真的防线.

明廷除加强边关守护外,还实行以不战为上策,设立“羁糜(束缚意)之所”以统治之.即通过笼络而使其驯服,不生二心.具体办法是对归附的女真人设置卫所,授以官职.《明史》载:“洪武、永乐间,边外归附者,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职,赐以敕书、印记、设都司卫所”.

但是这些策略收效甚微,女真人还是经常越境掠劫,边衅不息.这样,辽东就需要重新考虑防卫城堡的配置.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十月,将原协守辽阳副总兵李成梁晋升为署都督指挥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辽东.公元1571年,任山西按察副史张学颜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正月,兵部侍郎汪道昆视察边境防务,李成梁建议“移建孤山堡(今本溪满族自治县孤山村北)于张其哈喇佃子(今本溪满族自治县新城子村)、险山堡(今宽甸满族自治县杨木川镇土城子村)于宽佃、沿江四堡于长佃、长岭(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赫甸城村)诸处,仍以孤山、险山二参将戍之,可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牧之利”(《明史·李成梁传》卷238页).李成梁绝非等闲之将,他毕生游刃辽东边务,不惑之年任险山参将,与女真人展开难解难分、斗智斗勇的角逐.其建议移六堡,缘由是:

其一,出于军事目的.宽甸东北部为浑江下游,东部和东南临鸭绿江,“扼中国与朝鲜及建州与朝鲜交通枢纽”,“其地于明,则有扦蔽之益,入于建州,则有攻掠之利”.而险山一带,“地在腹里,去边甚远”,且“地旷兵寡,既分防有不周,广宁、辽阳又一时策应不及”,军事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如移建六堡,“宽奠去旧边地二百里之外,在万山之中,五堡鼎峙”,可一改“昔皆林箐幽翳,虏可蔽形,出没无时,远戍莫能追捕”的状况,“今则门庭御寇,其险与我共之”.六堡将成为“南捍卫所,东控朝鲜,西屏辽沈,北拒强胡,盖全辽屹屹之巨防”.

其二,从发展生产,解决军粮出发.明代实行寓兵于农的军屯制,军饷靠屯田解决.险山堡“地乃不毛,军无可耕,难与持久”,“军士远出百里籴米负薪者,多因逃伍不返”.而宽甸一带“土脉肥美,周围环抱山林,中间宽平膏腴”,“土地饶,军食可渐给”,建堡于此,为“国家永永之大利也”.

汪道昆回京后向皇帝提出《辽东善后六事》,并引证李成梁移堡六奠的理由:“张其哈喇佃子东邻兀堂(即住牧于今宽甸满族自治县地区的建州女真部王兀堂),北傍王杲(即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地区的建州女真部首领王杲),乃诸夷性急之地,今兀堂不欲争,而王杲又不能争.莫若乘此时移孤山于张其哈喇佃子,险山移边外宽奠子,仍应接朝鲜贡道,宁东(今凤城市东汤镇)移双堆儿(今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新安(今凤城市石城村)移长岭,大佃子(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桦树甸子村)移建散(今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坦甸村),皆筑城建堡”(《奉天通志》首册358页).关于修六堡移军,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张铎和都御史王之诰都有此设想,但由于客观原因而未能实行.这次是李成梁向汪道昆提出,继之汪道昆以利害关系向皇帝提出,后由巡抚张学颜从旁赞成,于是明政府决定在宽甸与本溪地区移建六堡.

王杲与王兀堂同为当时建州女真的大酋.王杲“生而黠慧”,“骠悍好乱,数盗也”.他多次恣掠边堡,杀死明指挥数人,为此明廷以断绝马市(集市)对他惩罚.隆庆六年(1572年)为恢复马市,与他盟约于抚顺关下,此时正是万历元年李成梁提出移建六堡的前一年,王杲受盟约束缚,不敢轻举妄动,因而对移建六堡“不能争”.王兀堂品德端正,有道德风范,《东夷考略·建州》记“兀堂亦奉约唯谨”,是说他听从朝廷的约束,小心从事.说他不欲争,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海西女真都督王台的势力最大,兀堂在其麾下.而王台最听从明廷的,兀堂也必定接受王台节制,唯命是从.

这样经汪道昆奏准,万历初年六堡先后动工.这期间,遭到住牧三江流域的建州女真强烈反对,“奉约唯谨”的王兀堂趁巡抚都御史张学颜出边巡视永甸,“率诸部酋环跪马前”,诉说“此是虏中住牧处,今既修筑,塞我来道,我众不得入内围猎,又不敢进抢,日食将焉用之?”最后,张学颜应允王兀堂以儿子为质,在六堡筑成后开设“马市”(集市).王杲忿明筑城堡,起兵诱杀明将裴成祖于边外,使筑堡军民人人自危.一时间,连辽东文武各官也多方讪谤,请停六堡之工.张学颜、李成梁深知一旦停工,徒失事机.于是张学颜“巡阅彼中,曲为谕处”,李成梁率兵宽甸,定立基址;参将傅廷勋不避艰险,挺身任其事.万历二年,李成梁带兵“大张挞伐”王杲,“犁其巢穴”,边事稍安,这样六堡工程从万历元年到万历中年(1573—1576年)得以完成.六堡分别为:

记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创筑大奠堡记碑考为关于对写作记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记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