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理想主义遗民论文范文资料 与理想主义遗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想主义遗民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17

《理想主义遗民》:关于免费理想主义遗民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理想主义遗民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读完整篇小说,一直有个疑问是,“我”为什么要去寻找已逝的周琪源?远在家乡的周琪源的死为何会使“我”的生活无比窒息,非得寻找一个出路不可呢?无疑两个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在一群被扔进命运囚笼的人中,“我”和周琪源都从对方的眼中发现了理想灼下的痕迹和相同的渴望,刹那间两人站在了同一战线上,隔着遥远的人群互相观望,并幻想着自己的另一种生活.

“我”的内心有一条向远方进军的道路,穿过县城的火车带来了外面世界的心跳,“我”为之振奋,有一种孙少平式的“走出去”的渴望,外界的艰难苛苦也甘之如饴,“我”在出走过程中是个绝情的人,跳出父亲的掌控,无视奶奶的哀求,驶向一片惊险刺激的海洋.小说里写到“我”的一个梦境:“我”因不得不回到县城而惶恐绝望,这恰是当下“北漂”者的心态,死也要死在自己心爱的大城市里.漂泊成为“我”的主旋律,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前方执着,这是理想主义的基调.

而周琪源由于严厉的家庭教育,缺乏“我”的勇气和魄力,但一直笔耕不缀,在学习和创作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因此我们就看到一个“怪人”,在回乡人满为患的中巴车上念书,拒绝任何人的探访.小说中多次提到周琪源的普通话,这是大城市的标识,而他始终不怎么会瑞昌话,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自我保护,避免自己“沉沦”在泥泞的乡音之中.他虽一直没有离开,但是胸怀抱负,以自己的笔尖触摸外面的世界,理想主义色彩同样浓厚

两个人分别在肉体和精神上出走,不仅充满着理想主义的 ,而且还带有随之而来的盲目.“我”在乡下爱上一位姑娘只因为对方穿了一件从京城来的风衣,在外“穿州走府”最后得到的仅是生活的累加,和其说“我”知道漂泊的目的,不如说“我”更爱漂泊本身.周琪源也是如此,文章发表带来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自我定位,他一直在世俗*和“出走”这个模糊的理想之间徘徊.

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大潮早已过去,在小说里,“我”和周琪源面对的无边的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他们找不到同盟和旗帜,在自己内心保留一块理想主义的苗圃的同时,孤独和无归属感随之产生,并造就了他们的遗民心态,和他们心中的外界——瑞昌显得格格不入.两个人的性格分处叛逆和顺服的两个极端,所选择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因此,遗民心态也随之有所变化,在“我”身上表现为放逐,对周琪源来说则是游离.

“我”在毕业归乡的时候就体会到一种被放逐感,“我坐着豪华大巴通过南昌八一大桥,看到高耸的双塔像一扇放逐的门”,这时直观的感觉只是被从城市放逐到乡村,而随着无聊人生的在 桌上逐渐铺展且像流水线一样按部就班时,“我”感到了命运的被放逐,在漫不经心的和世俗接触之后,毅然离开.但是外面的世界并没有给“我”归属感,在“我”和周琪源仅有的几次谈话中,谈到“我“的羽绒服,说:“朋友送的,我买不起.”简单的一句话就透露出外面的世界不属于自己的悲哀,而我一直逃不脱出身和拮据带来的自卑,在老家的前女友找来时,“我”逃避的是城里人的目光,带着城市的女友去自己破烂的出租屋里 时,“我”感到尊严的挫伤.直到奶奶去世, “我”送葬回到故乡,这时的“我”身心俱疲,想让灵魂找到一个归属地,而可悲的是亲人们只是敷衍,在他们心里,这是个浪子,根本体会不到“我”的话里面的沧桑,因此,“我”已经被故乡放逐.而周琪源的死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路,曾经心中的道路(乡——县——首都——纽约)也被自己亲手掐断,最终成了自我放逐.

无形之中,“厂里人”成了一种暗示,这个既不属于城市又不属于乡镇的特殊人群,在自傲和自卑的互相牵扯之下,产生了“游离”的心态,而父母分别来自乡下和城里的周琪源更加如此.从小既受到父亲的严格克己的农民改变命运式教育,又吃着母亲的菜肴,憧憬城市的同时,感受到“流放的抑怨”.他表面虽然挂着“不得罪人”的微笑,但内心深处瞧不起庸俗不堪口吐瑞昌土话的这些人,甚至包括“我”.所以他能对俗世漠不关心,沉浸在自己的不懈追求里.但就像前面说的他追求何物自己并不清楚,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个强硬的父权的压迫之下,他和自我也成了“游离”状态.他不像“我”那样“绝情”,对亲人关怀备至,为出走的准备一直在做,但是却从未有实际行动,所有的一切,都在放弃和坚持的边缘,最后,一场癌症既是一场意外,又是宿命,也是压抑的结果,但让他不用做出选择了.

从他们两人理想主义遗民的心态出发,文章开始的问题似乎就有了答案.处于放逐状态的“我”一直在自我怀疑和抵抗沉沦,把周琪源这个远方同在奋斗的人当成唯一的精神血脉,文中甚至直接说周琪源是“我”的另一种可能.在小说前一部分“我”的叙述中,周琪源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我”在学生时代的堕落是充斥着对命运的嘲弄和反抗的,“我”对父亲说:“玩也是做 ,不玩也是.”里面有着对未来幻灭的悲哀,但“我”反抗的方式是放荡,以消极的大学生活来抵抗未来永恒的平庸.而用功的周琪源,不得不说是对“我”强烈的刺激,因此“我”既强迫自己瞧他不起(嘲笑他的整齐呆板),又忍不住对他关注有加.在“我”心里建构起一个永远在用功、英俊而且说普通话的周琪源形象,之后,每当“我”遇到生存困境或是自我放逐的时候,这个形象既是一种“灼伤”,让我奋发向上,又让我得到自嘲自轻的快感,以减轻挫折带来的钝伤.“我”和自己想象中的周琪源即是战友又是对手,“我”仿佛找到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一片沙漠中找到理想主义的绿洲.

因此,和其说寻找周琪源,不如说是寻找另一个“我”,另一个仍在奋斗而没被生活和世俗打败的“我”,但另一个“我”已经被癌症毁灭掉了,“我”并不接受他就这样消隐无踪,他的死讯让“我”再次面临放逐,所以要回到他的故事,寻找他奋斗过的痕迹,和自我的印证.所以我们在小说的另一部分看到“我”对周琪源的追溯,直至他父母.死神癌症被描述称一个如影随形的朋友,周琪源一直在抗争中和其相伴,走完最后的日子,并且小说中详述了周琪源病中对家庭的牵挂,在职位上的卓越成就,“我”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一直在准备出走”的句号,因此他被塑造成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的理想主义人物.小说题目为“模范青年”,应当指的是周琪源,他不仅是其他人眼中的“先进工作者”,也是“我”想要找到的理想主义的“模范青年”,充满着坚韧和执着,“我”也因此以一个这样的的周琪源挽救自己沦落的灵魂,最后“我”帮周琪源喊出心中的声音:“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等一个人只要强烈、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但是小说后一部分的叙述并不只有理想主义幻灭时的悲壮感,还充斥着被命运缠绕的没落感.阿乙把周琪源的故事上溯至其父母,详述他的家庭、成长、性情,仿佛从他一出生就陷入命运的十面埋伏之中,有种无法抗拒的宿命感. “我”对于周琪源的一生是惋惜的,因此,“我”执意寻找到他的过去,来解释他为何没有选择出走直至毁灭.在寻找的途中,“我”同时也发现了理想主义在周琪源身上产生的异变.生活已经把周琪源钉死在这个小地方,如果继续活着,他的人生轨迹必将沿着世俗的升迁道路前行,在这个环境下,他的理想已经打上了世俗的烙印,因此小说中提到当一个有威信的领导来看望他时,作者这么描述:“这是周琪源梦中所期待遇见的人.”“我”在周琪源身上已经看到了理想主义的沉沦,这是他走上的这条道路的终点,对“我”来说,一位战友的死亡并不可怕,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的陨落才让我倍感孤单,天地之间,孑然一身.因此“我”也 抗拒着他的生活道路.

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文化心理的解体使得理想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务虚”到“务实”,国人的自我追求和精神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就未完全建立的自我意识迷失在物质金钱的大流之中.理想主义并不是一剂良药,但会激发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渴望.阿乙的《模范青年》让我们看到这个已经式微的理想主义者的遭遇,社会以生存之手挤压它,传统借亲情之手束缚它,而理想主义者的内心也充满着矛盾冲突,他弹了一曲时代的哀音.

理想主义遗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理想主义遗民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理想主义遗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