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物理试题论文范文资料 与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商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物理试题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29

《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商榷》:该文是关于物理试题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通过对2015年部分中考试题的实例分析,讨论其中存在的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期引起命题者的重视,规避类似错误.

关键词:2015年中考试题;物理试题;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5-0048-4

每年的中考物理试题,都会引起物理教师的热议.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欠妥,甚至是错误的题目.这类题目作为中考试题,对广大考生而言是不负责任的.现选取部分试题讨论.

1 出题随意,辽宁舰航母进长江

例1 黑龙江省绥化市卷第21题

如图1所示,各图和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了连通器

B.乙图用吸管喝饮料利用了液体压强

C.丙图向两纸中间吹气,两纸向外分开

D.丁图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浮力变大

商榷:本题初看没有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题型也是我们通常采用的模式,中规中矩.但是,笔者一看到丁图以及和丁图相关的选项,马上意识到命题者太随意;或者是缺乏日常生活经验,随便找了一幅图.认为只要是轮船就行,根本就没有考虑所选配图是否合适.

丁图显然是一艘航母.经检索,发现该图来自《航母辽宁舰入列, 登舰》一文.[1]

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辽宁舰驶入长江的报道.那么,辽宁舰航母理论上是否具备驶入长江的可能?辽宁舰的技术参数,吃水深度:10.5 m,排水量:57,000吨(标准),67,500吨(满载).[2]那么,长江口航道多深呢?官方报道:2014年7月9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太仓至南通段交工验收并试运行.可满足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实载吃水≤11.5米)全潮,5万吨级散货船、油船乘潮双向通航以及10万吨级及以上海轮减载乘潮通航要求.[3]可见,题目配图的“轮船”入长江,在拍摄时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没有.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开篇就提到了“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培养等.”命题者如此态度,岂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方法无据,古人究竟如何采石

例2 湖北省黄冈市卷第20题

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商榷:关于古人开采石头,或者开凿山体,除了常规的敲击法,笔者在南京溧水天生桥景区听导游介绍过一种方法,就是用火烤热,再用水冷却,冷热交替,石块开裂.此题的方法,笔者第一回听说.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但是笔者对此法的怀疑有二:①以当时的技术如何密封?②如果洞太小,膨胀产生的力太小;若把洞凿大,还不如直接敲裂开方便.而且洞越大,密封越困难.

为了科学地考证这种方法,笔者在“读秀学术搜索”中进行检索.以此题中能反应本题特征的各部分:“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分别作为检索词,均没有检索到任何内容.而以“石头开采”为检索词,结果集中在两个问题:①古埃及造金字塔,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眼,然后插入木楔,灌上水,这样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就会被胀裂.[4]②很早以前,我国人民就已经懂得了冰冻膨胀的原理,并利用它来开采石头.冬天,他们在岩石缝里灌满水,让水结冰膨大,把巨大的山石撑得四分五裂,很快就能采到大量的石料.[5]

文献[4]学术性强,操作方法翔实,可信度高;文献[5]虽然属于科普性质,但是其操作方法也比本题合理.笔者认为,由于题目的可操作性太令人生疑,命题者理应在题中注明记载自何种资料.笔者根据现有的考据资料,有理由怀疑此题的合理性.

3 源自生活,手套难脱解释违常理

例3 江苏省常州市卷第18题

小华轻松地戴上宽大的乳胶手套做家务,劳动后发现汗涔涔的手很难从手套中抽出,这是由于___________导致手套和手之间的摩擦力___________(变小/不变/变大).

商榷:试卷第一空的参 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笔者认为,水也是一种润滑剂,最常见的实例就是地面有水会变滑.润滑剂流体膜将两摩擦面隔开,把干摩擦变成了流体摩擦,可以减小摩擦[6].手出汗相当于添加了水这种润滑剂,这样分析的结果和参 不符.

摩擦力变大是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需考虑两个因素:①手汗涔涔的,相当于手在水中浸泡,若时间久了,手的皮肤会发白、肿胀[7];皮肤会发生皱缩[8].由于题目中有“宽大”字样,手肿胀导致的压力变大理应不考虑.皮肤皱缩导致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倒是符合题意,若采用此观点,题目中必须指出皮肤皱缩这个现象.若时间不长,则上述现象不发生.②手汗涔涔的,乳胶手套紧贴在皮肤上.紧贴导致压力、接触面积均变大,其中只有压力增大会导致摩擦增大.此种解释也和参 不符.

再回到实际,分析我们平时如何脱卸乳胶手套.不考虑上述出汗因素,以干燥的人手来分析.我们有两种脱法:①从指尖往下拽,手套各部分被拉长后直径变小,对人手的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②从手腕部翻过来往下拽,则在手上部分变成双层,同时外层直径也变小,里面一层被压向人手,其对人手的压力增大,摩擦力增大.由此可见,也和此题答案不符.课程标准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此题取材于生活场景,但是解释不符合生活实际,实为不妥.

物理试题论文参考资料:

物理期刊排名

物理论文网

大学物理杂志

物理期刊

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结论: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商榷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物理试题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2018物理试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