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杂论文范文资料 与阅读杂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杂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7

《阅读杂话》:本论文可用于杂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杂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我的童年时代,所经历的是一个大饥饿的时代.不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是以全面匮乏为特征,人的饥饿感也特别突出.对于生长期的童年来说,那种感受尤其深刻.

我在军营里度过自己的童年,相对来说,吃饱是没有问题的.我的饥饿感,主要来自精神层面.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在读书的年代,基本无书可读,几乎所有的“书”,都有可能是需要避而远之的“毒草”.

读小学的我,竟然会很“自觉”地去翻阅《 选集》,因为那些高深的文章后面,都有注释,而注释里经常地藏着一些中国古代寓言,我是在那枯燥的大部头书籍里寻找那些琐碎的寓言,来满足我的阅读需求呢.那时,我们家随部队在深山里驻扎,和城市很远,内心里经常想象山外的世界.所以,“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山里的孩子没见过海,只是从电影中见过大海的模样,从课文中感受过大海的气势,所以也很喜欢“精卫填海”的故事.深山里,太阳升起很晚,落得很早,我经常在山路上追逐自己在阳光下投放的身影,并且想象着“夸父追日”的豪情.

后来,和一个山民交了朋友,在他家的箩筐里见到十几本书,如《老共青团员》、《平原枪声》、《小游击队员》、《绿野仙踪》、《擒魔记》等.这些书,几乎都不是后来知识界所认可的“经典”,却在我的脑子里留下极深印象,至今未忘.之所以有这样深刻的印象,其缘由是童年时间所经历的严重阅读饥饿.

1980年代以后,中国的出版业渐次发达起来.

最初,我没有思想准备,仍然抱着经历过长期饥饿的心态去面对不断增加的出版物.有一段时间,几乎是书店每有新书(以文学类书籍为主)上柜,我都会买回家.记得有一次走进书店,发现了舒婷的《双桅船》,薄薄的小诗集,但身上没有带钱.我担心在回家取钱的短短时间里,这本书会售罄,于是将十来册的《双桅船》从书架上取出来,书脊朝里,再分散插回书架.等我跑回家取了钱来,这诗集竟然还真是卖光了!那些被我“隐藏”的诗集,竟然全部被人找了出来,一本也没有了.至今,我的书架上仍然没有这本曾让我失之交臂的舒婷诗集.

没有几年时间,先是感受到买书的开支在我的生活消费中,比重已经占到相当大.然后,就感到书柜不够用了.于是添加书柜,再添加书柜,终于感到房间太小了等

我的阅读面,也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变得宽泛起来.除了文学书籍,我开始对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甚至政治学、哲学类的书籍有了兴趣.大约有十来年左右的时间,我每天保持着1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只能用“如饥似渴”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那时的我面对书籍的表现.

因为阅读量的膨胀,我的阅读也从极度饥饿状态迅速转到消化不良状态,很多书,不求甚解地阅读;更多的书,开始有始无终地阅读;更多更多的书,只是泛泛翻阅.以前,一本好书,会在好朋友之间迅速地传阅.现在呢,“传阅书籍”已经成为很古老的回忆了.书架里的书已经读不完,还会经常找不到.过去,一本书的“失踪”,意味着你或许和这本书永别.现在,只需要在网上再下一次单.于是,同一本书,很可能会在书柜的不同位置出现――这成了一种新景观.

幸好,我遇上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住房条件得以迅速改善,从一房一厅,再两房一厅,再到三房两厅.拿到大房子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打造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这书房里,除了书桌和书柜,别的啥也没有!

事实是,在拥有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没几年,所谓的书房就成了书库,人在里面几乎无法转身.毕竟,一方面是工资增加后购买力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出版业不断地高速生产,而我对书的态度仍然如童年时期那样充满眷念.有时,明明知道自己所买的这本书,很可能没有时间去读它,但还是不由自主地为之掏钱.

为了节省书房的空间,也为了自己真的还想保持“阅读”的心思,我基本回避出版社策划的各种“丛书”陷阱.一般来说,我不会去买丛书,我知道一“丛”书中其实只有一两本是我喜欢的.如果拆零卖,我也许会买.如果非要成套卖,我就只好一步一回头地放弃.

我也会从一套书选一本购买.比如,当年桂林举办全国书市,我在那书市里转悠,看到了一整套的《胡适日记全编》共8本,我却只买了其中一本,因为这一本日记恰好记载了胡适当年到桂林的记录.《竺可桢全集》共有12卷,我也只保有一本,内容也是他在广西的这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节省书房空间,我较早地和电子书进行了亲密接触.现在,我*的电子书早就有上万部了.而有些电子书的光盘,我都找不到在何处了.

电子书的格式一直在变.有些早期的电子书,因为格式问题,今天的电脑已经不能阅读,其实就成了废品.我曾购买过一套装帧极漂亮的《家庭藏书集锦》,权威出版社隆重推出,号称是中文电子图书馆,如今的电脑系统已经打不开了.我的全套《四库全书》,当初写作某本书时,其方便的检索功能确实帮了我不少忙.那次写作完成后,这套电子书也就束之高阁了.

那些更多的存在电脑里的电子书,我即使打开电脑,也很少去阅读,这些以电子形态呈现出来的书籍,于我而言,更大的意义是“*”,而不是“阅读”.

我也买了亚马孙的kindle电子书籍阅读器.和之相配套,还在亚马孙网站买了不少的电子书,都存储在这个阅读器里.出差的时候我会带上它,毕竟比较方便携带啊.平时在家中,它就静静地躺在茶几上,我每天回家,几乎都不会打量它一眼.茶几上的其他书籍,我的目光触及时,一定会伸手过去拿起来阅读或者翻阅的.可是,那内容丰富、字体大小可随意调整的电子书,却总是受到冷遇.

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你面前的纸质书,鲜活而有个性,不是新朋,便是故友,你若有心,便会搭话,或嘘寒问暖,或畅谈情怀;那电子书,只是以技术形态存储着你需要的知识,却很难唤起你和之交流的冲动.如此说来,技术性、资料性、知识性的内容,存于电子介质完全没问题.那些美韵文字,那些能够唤醒读者人文情怀的读物,还是要以纸质的传统方式,才好递给读者那亲切的笑靥啊!

当阅读成了习惯,放下书本,走出书斋,其实也是一个阅读过程.

举目望去,我会很自然地阅读环境:这些建筑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不搭界?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决策过程和利益博弈?明知小贩讨生活本身是社会稳定器之一,又为何经常将他们撵得鸡飞狗跳?难道就找不到既保证小贩营生又有利环境秩序的长久之法?我们已经告别了烧煤做饭的时代,工厂的设备也日渐改进,为何空气却似越来越坏?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他在言谈中老是提到和领导的关系,是强调什么还是暗示什么或者对什么还缺乏必要的自信?举杯畅饮的后面,是纯粹的友情,还是一张大网?因病做手术,医生为什么要患者家属决定医疗方案?

有时到郊外去漫步,走进农村,看着那即将坍塌的旧屋,心中便有无名的惆怅:这外出打工的主人,以后还会回来吗?他和这故乡的亲情,还能牵挂多久?

当阅读到书本之外的这些“书”时,方知以前的阅读是多么的狭窄,以前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在营养结构上是多么的失调、不良.

据说,先天的营养不良,很难通过后天的调养来达到身体所需要的平衡.那么,在阅读方面,童年的营养不良,成年后能够调养过来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阅读总比不阅读好.但过量的阅读未必比必要的阅读要好.

杂论文参考资料:

杂志书

结论:阅读杂话为关于对写作杂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杂的繁体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