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城镇论文范文资料 与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和特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城镇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9

《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和特点》:此文是一篇中城镇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重点,多集中在中原、江南、口岸等城市,不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历史状况,因此很难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起源、类型、特征总体的科学总结.笔者在日常文化遗产调研的业务工作中,发现贵州城镇中保留下来可供我们作为文化遗产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街区、城垣等遗产已所剩不多,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历史遗物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所知甚少.本文拟就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的城镇发展史做一点粗浅论述,以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明 清 黔中 城镇发展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92-96

“黔中”一词在古文献中出现时间甚早.《史记·秦本纪》记秦孝公元年事时称:“楚自汉中有巴、黔中”,说明战国初期楚国已经占据有一片被称为“黔中”的地区.此黔中郡设置的具体时间,至今尚无准确的考证结论.

我们今天所指的黔中,和贵州简称为“黔”有密切的关系,和先秦时代的那个“黔中”都不是一个概念.今天我们所说黔中地区,是指省境中部以贵阳、安顺两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不仅是贵州高原的腹地,更是影响和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板块.

从地理学角度看,广义的黔中包括贵州省的中部地区.其范围大致应含大娄山以南,苗岭以北,武陵山以东,老岭山以西的片区.这一地区正处于贵州高原大斜坡的第二个梯级上,乌江横贯整个地区的中部.

从历史角度看,贵州发展较早和较快的城镇,除黔北情况较为特殊外,其他大多亦在黔中这一范围内.它不仅包括今贵州省省会贵阳市,遵义市的中心城区、遵义县、湄潭、凤冈、余庆;安顺市中心城区、平坝、普定、镇宁、紫云、;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毕节市的金沙、黔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长顺、惠水、 、福泉、贵定、龙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麻江等市县,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黔中地区的重要城镇.但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对黔中地区的定义,本文现讨论的黔中城镇,仅局限于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的区、县(市).从经济、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出发,少数不在两市辖区的县,如龙里、惠水等,亦纳了分析的视野.

人们在讨论地域经济和社会问题时,往往喜欢从地形地貌入手.早在古希腊时代,一种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认为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的理论开始萌芽.这种其后被称之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体系影响深远.到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得斯鸠(mon-y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认为不同气候的特点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有着决定的作用,进而提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1]的观点.

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人们通过理性的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中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它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受着社会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在讨论明至清前期黔中城市发展的问题时,既要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又不唯地理环境而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首先应对作为云贵高原东半部的贵州省的地形地貌应有一个整体把握.

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地省份,但它的地形地貌是极为独特的.

地理学专家通过对黔中地区地形地貌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这一地区地形地貌的四大显著特征,即:1、黔中地区位于贵州第二地形梯级面上,以波状起伏的丘陵和大小不等的坝子、宽谷相间分布形成独特的丘原地貌;2、从地理学的角度考察,黔中是贵州高原夷平面,即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保存得较好的地区,其中尤以乌江以南以1250~1300米,1100~1200米两级夷平面保存最好,并以残丘波地、峰林盆地和夷平面上覆盖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为重要特征;3、黔中地区因有从寒武系~三叠系的大厚度碳酸盐岩分布,因而喀斯特发育,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峰林溶原、峰林盆地、峰丛谷地、和峰丛洼地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发育典型;4、黔中地区因受乌江及其支流的的深切,形成一带独具特色的围绕高原的侵蚀切割中山地貌.[2]

黔中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地貌类型极其多样,水热条件十分优越,地下矿藏富饶、生物种类繁多.再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云少照,水热同期等优越的气候,使之成为远古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的乐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先天的有利条件,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贵州高原早期城镇的萌芽自然很容易在黔中地区出现,并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再从历史学角度看,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历程,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事实是,秦汉之际黔中地区已广泛分布着人类聚落,已有早期城邑的萌芽,这不仅有历史文献可据,也为考古发掘成果所作证.

明清时期不仅是黔中城市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贵阳作为作为贵州全省首府地位确立的关键时期.明至清前期的470余年,贵阳作为省境内的中心城市,经历了超越其他省会城市发展速度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贵阳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确立以后,受到 政府的格外关注,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封建 王朝在这一时期里加强了对西南边疆地区经营的力度.

明初的贵州地区仍分属于湖广、四川、云南三省管辖,实际为上述三省毗邻的边地.但恰恰因为这一原因,突出了贵州高原,尤其是黔中地区在整个国家政治和军事上的权重.当时,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不仅直接牵涉到西南版图的发展前景,是明代 政府能否腾出手来推行治国大计的前提,也成为其后明政府决定将贵州设置为行省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初基本沿袭元朝的各种制度,但亦陆续做了很多改动,军事方面的卫所制便是其中之一.为了巩固统治,明政府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冲设立卫所驻军.每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置卫指挥使司一人.同知二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除了戍守外,还要屯田,因而有人将这种制度称为军户制.

明初,贵州是明政府设立卫所相对较多的地区.贵州的卫所大多建立于明太祖洪武年间.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置永宁、贵州二卫及瞿塘关、汉中、阶文三守御千户所.”[3]其中的贵州卫,治所设于今贵阳,这不仅成为以“贵州”作为贵阳称谓的首例,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贵阳作为贵州高原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贵州都指挥使司的设立,事实上已经隐现了明政府将贵州从湖广、云南、四川三省中分离出来,构建省级行政区划的意图.

伴随着明初在贵州地区推行的一系列大开发政策,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以后,括起了一股强劲的修建城镇之风.根据明(万历)《贵州通志》的记载,从明初至明神宗万年年间,贵州一省共建城43座.其中,除省城贵阳系在两宋时矩州(贵州城),明代顺元城基础上扩建外,其余42座城镇大部分为新建.这是一组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同时也是贵州城市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跃.

明代兴建的贵州城镇中,有的是府、州、县、卫、所的专城,有的是府、卫同城或州、卫同城.明神宗万历以后,经历大规模平播战争后的贵州,从明熹宗天启到毅宗崇祯年间的40余年,城镇兴建的步伐并未停顿.这一时期新增建的城镇不仅数量较多,建筑格式和规模亦较之前更显成熟.其中如黔中地区的开州城、广顺州城、敷勇卫城、镇西卫城都属于此段时期所修建.也就在这一时期,贵阳在省境中心地位牢固地奠定了下来,安顺作为黔中腹心地区的城市地位也迅速得到了增强.

中城镇论文参考资料:

小城镇建设论文

结论: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和特点为关于中城镇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埔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