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王安石论文范文资料 与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王安石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6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本论文为您写王安石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对于公款出国的机会,宋朝的官员不但不抢,甚至还把已经到手的出国机会给推辞掉.

王安石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二十多岁就名满天下,不但宋朝人知道他,连北方的辽国人都想一睹他的风采.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农历八月,朝廷任命王安石为“契丹正旦使”,让他代表大宋王朝去辽国给辽主和辽太后拜年.这个差使光明正大,车马费用由朝廷出,随从和翻译也由朝廷安排,一切都不用王安石操心.按照当时宋、辽两国的外交礼节,王安石到了辽国,见到辽国皇帝和皇太后,对方还会给予大量赏赐.

但是,王安石竟然拒绝了.他以多病为由,不愿奉命出国,朝廷不得已,改派一个名叫范师道的官员.但范师道也不愿去,最后派出的,实际上是秘阁校理王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农历闰八月,朝廷任命王安石为“契丹国母生辰使”,让他去辽国给辽太后祝寿.对于这次公款出国的机会,王安石又一次推掉了.朝廷改派了王安石的朋友、时任“户部郎中”兼“知制诰”的张环.

到了嘉祐八年(1062年)三月底,宋仁宗驾崩,四月初宋英宗即位,需要派几位官员到辽国,一是报丧,二是通报新君登基,派遣的官员当中仍然有王安石.这回王安石实在没办法再推辞了,于是,在这年的农历四月,他以“遗留物国信使”的身份,带着宋仁宗生前用過的一些遗物,带着翻译和大批随从,终于踏上了去辽国的路程.王安石活了六十多岁,一生当中只出过一次国,就是这一次.

如果不太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嘉祐五年八月庚辰“直集贤院王安石为契丹正旦使”的记载,会误以为王安石在1060年就去过辽国.例如2002年巴蜀出版社出版的《王荆公诗注补笺》对王安石《冬日》一诗注解如下:“冬日,立冬之日,荆公嘉祐五年九月出使契丹,此诗即是年立冬在北朝时作.实际上,王安石辞掉了任命,是已故大臣王曾的侄子王绎替他去的.”

王安石《冬日》诗是这么写的:

扰扰今非昔,漫漫夜复晨.

风沙不贷客,云日欲迷人.

散发愁边老,开颜醉後春.

转思江海上,一洗白纶巾.

风沙漫天,大漠孤烟,看上去好像在描写辽国风光,实际上写的是大宋北部边境.

王安石1060年没去辽国,却接受了“契丹送伴使”的任命,护送辽国使臣抵达宋辽边境.

辽国使臣讲的是契丹话,王安石听不懂,只能通过翻译进行间接交流,感到很无聊,所以在《伴送北朝人使诗序》中写道:“某被敕,送北客至塞上,语言之不通,而与之并辔十有八日,亦默默无所用吾意,时窃哀歌,以娱愁思.”他听不懂辽国使臣说什么,辽国使臣也听不懂他说什么,双方并辔骑行十八天,只好偷偷地写一些诗,消遣解闷.

王安石两次推辞公款出国的大好机会,是否因为听不懂外语才不愿前去呢?这个理由或许成立,但绝对不是唯一的理由.

大家耳熟能详的宋朝人物当中,奉命出使辽国的名人还是挺多的.例如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陆游的祖父陆佃、苏东坡的弟弟苏辙、黄庭坚的老丈人的老师陈襄,都去过辽国.其中包拯还一连去了两次,拙著《包公哪有那么黑》就详细写过包拯出使辽国的趣闻.

同样的,像王安石一样拼命推辞的名人也不少.

比如说宋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任命苏东坡为“辽国生辰使”,派他去辽国祝寿,他就回奏道:“臣衰病,极畏此行.”微臣年纪大了,体弱多病,非常畏惧这个差使,您还是派别人去吧.

再比如说苏辙,他虽然在宋哲宗元符四年(1089年)那年十月奉命去了辽国,但去之前也推辞过,路上还给哥哥苏东坡写诗诉苦:“少年病肺不禁寒,命出中朝敢避难.”年轻时得了肺炎,不耐寒冷,朝廷让我去,我没办法,只能冒死前往.

说到这里,看官想必已经猜到了宋朝官员不愿出使辽国的一大原因:辽国太冷.

现在提到辽国,好像跟外国似的,好像只有大宋才是我中华领土.事实上,宋朝疆域狭小,从宋真宗签下“澶渊之盟”开始算,宋、辽两国以白沟为界,现在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以北的土地,已经不属于大宋管辖了.宋朝使臣去辽国,最远抵达辽国上京,最近抵达辽国幽州,而上京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

内蒙古肯定比大宋境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冷得多,特别是那些自幼生长于江南和华南的官员,很难适应辽国的气候.

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长乐老”冯道奉命出使契丹,路上差点被冻死.辽太宗赏给冯道和玉板,冯道转手卖掉,买炭取暖.《宋史》第二百九十九卷写到一位名叫石扬休的官员,贪图辽国君主赏赐的钱财,去了辽国,结果“道感风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冻出了严重的关节炎,回国就请假养病,不久就死了.

当然,辽国未必一直冷,夏天还是蛮热的.可是宋朝官员到辽国去,以拜年和拜寿为主,辽国方面为了减轻接待负担,让宋朝将拜年和拜寿合为一体,两宗事并为一宗事,所以往往在秋后出发,腊月抵达,开春回国,刚好在辽国度过最寒冷的冬天.

除了冷,当时交通还特别落后.在宋朝境内还好,在辽国南部也还行,一旦过了古北口再往北去,那路上的艰难险阻就更多了.

宋神宗在位时,大臣苏颂出使辽国:“山路萦回极险屯,才经深涧又高原.顺风冲激还吹面,滟水坚凝几败辕.岩下有时逢虎迹,马前终日听夷言.”山路崎岖,深沟处处,寒风冷雨,猛虎出没,耳朵里再听着前来迎接的辽国“接伴使”满口契丹话,肯定没有在国内待着舒坦.

苏辙去辽国那次,出发前就给苏东坡写诗:“兰生庭下香时起,玉在人前坐亦凉.千里使胡须百日,暂将中子治书囊.”从大宋边境到辽国上京,满打满算一千里路程,现在开车一天即到,苏辙却计划要走一百天.

我们现代人去陌生的地方旅游,假如坐出租车,保不定会碰到黑心司机给你绕路,本来几公里的路程,七弯八绕跑出去几十公里.宋朝使臣到了辽国,也会碰到同样的“司机”.查《宋史·刘敞传》,宋仁宗派近臣刘敞使辽,从古北口到柳河,不过两百里路程,辽国“接伴使”非要带他绕路,绕了将近一千里.辽国人这样干,倒不是为了多收车钱,而是为了向大宋使臣夸耀:看,我们大辽国够大吧.

克服了寒冷,克服了险阻,摆脱了“绕路司机”,大宋使臣终于抵达了终点,见到了辽国君主,是不是所有难题都解决了呢?并不是.

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宋使抵辽,辽国君臣必设宴款待,而且是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摆一桌酒席.吃酒席当然快活,可是辽国人会跟你拼酒——“北番每宴使人,劝酒器不一,其间最大者,剖大瓠之半,范以金,受三升,前后使人无能饮者.”喝酒用鎏金大瓢,一瓢能盛三升酒.按宋朝度量衡,一升为六百毫升,三升即一千八百毫升,将近两公斤酒,这样凶猛的喝法儿,谁受得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财政部有一个官员刘冕出使辽国,仗着海量,酒到杯干,结果喝大了,丢脸丢到国外,回去被宋真宗贬了官,从财政部副部长(度支副使)变成了一个市长(知寿州).

王安石能喝不能?估计不能喝.拙著《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叙述过他年轻时在包拯手下当小官的经历,包拯命令他和司马光喝酒,不喝就罚,司马光喝得烂醉,他却滴酒不沾,当场让包拯下不来台.

像王安石这么倔的官员,假如到了辽国,人家用鎏金大瓢劝他喝酒,他肯定也会让辽国君臣下不来台的,那会直接影响两国之间的友谊.

由此可见,王安石两次谢绝出国的机会,谢绝得很对.

(作者系文史学者)

王安石论文参考资料:

安邸杂志

安大自考论文答辩

俄狄浦斯王论文

读书杂志王念孙

石油类期刊

结论: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王安石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王安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