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整合性框架论文范文资料 与工作场所社会损害一个整合性框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整合性框架范文 科目:学术论文 2024-04-04

《工作场所社会损害一个整合性框架》:本论文可用于整合性框架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整合性框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工作场所的社会损害是个体有意阻碍他人成功的一种负向人际互动,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损害受到侵犯者的妒忌、底线心智以及所在群体的总体社会损害水平的影响,侵犯者的核心自我评价、责任感、自尊、神经质以及社会认同和其所在团队的社会损害标准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通过受害者的认知机制社会损害能够影响到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工作态度及绩效和反生产行为等.为了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社会损害行为,作者依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社会损害研究框架.该框架强调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社会损害的多重后果、社会影响、组织因素等方面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社会损害;侵犯性行为;人际互动

分类号:B849;C93

社会网络中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能够影响员工个体的态度、情感及行为,同时也会作用于组织沟通、组织气氛以及组织效率.一直以来,积极的人际关系或人际互动对员工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影响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大量研究已经揭示了积极人际互动的影响(如,vanYperen&Hagedoorn,2003;Halbesleben 2011).但由于组织中的暴力、 以及侵犯等行为的增多,管理学研究者已开始致力于开发理论框架来解释消极的人际互动及其影响(Douglas et al.,2008),恃强凌弱行为、无礼行为、社会损害以及辱虐管理等负向的人际互动,逐渐成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国内已有学者介绍了有关虐辱管理(朱月龙,段锦云,凌斌,2009)、无礼行为(毛畅果,孙健敏,2012)以及越轨行为(杨杰,凌文辁,方俐洛,2004;洪雁,王端旭,2012)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社会损害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进行述评.

工作场所的社会损害概念是由Dufly,Ganster和Pagon(2002)在AMJ上首次提出,随后一些研究成果在OBHDP和JAP等顶级期刊开始纷纷出现,尤其是2012年两大顶级期刊AMJ和JAP都刊发了社会损害的研究成果,这些情况表明工作场所的社会损害是一个新兴的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鉴于此,本文对消极人际互动中的社会损害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旨在理清社会损害的整体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以及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1.社会损害的概念

1.1 社会损害的概念

社会损害(social undermining)是一种负向的人际互动,对它的关注起源于人际网络和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社会网络既可能减轻工作压力,也可能增加工作压力,因此Rook(1984)提出,早期的此类研究只侧重积极人际互动对工作压力的影响,即社会支持对工作压力的缓冲作用,而忽略了消极人际互动在压力形成中的不利影响.她的研究发现了冲突的人际关系比积极的社会互动(社会支持)对工作压力有着更大的影响,这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消极人际互动的重视,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术语,如社会冲突(Abbey,Abramis,&Caplan,1985)、社会阻碍(Ruehlman&Wolchik,1988)等开展了相关研究.随后,Vinokur和vangyn(1993)对前人研究进行了综合,首次提出了社会损害的概念,给出了具体明确的定义,即社会损害由一系列指向目标人物的行为构成,这一系列行为表明或展示了:(1) 情绪(愤怒和讨厌);(2)对目标人物的行为、努力以及特征的指责性评价;和(3)阻碍目标人物获取工具性目标的行动.依据这一概念,一些学者开始对社会损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如,vinokur Price,&Caplan,1996;Finch,1998).但这一时期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工作领域,真正把社会损害这个概念引入到工作场所的是Dufly等人.

Dully等人(2002)指出,社会损害是一种故意阻碍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工作方面成功和良好名声的长期性行为.例如,散布谣言、沉默对待以及背后说坏话等等.为了更好地解释社会损害概念,他们做了3点补充说明.首先,受害方必须把阻碍行为解释为故意行为,否则这种行为就不是社会损害.例如,如果一名员工把同事对他的不良评价解释为是由于该同事晋升受挫引起的,不是故意行为,那么该同事对他的不良评价就不是社会损害.其次,社会损害行为是一种长期性的累积行为.像杀人、身体伤害等行为尽管是故意的、会损害人际关系,但这种瞬发的、短期的行为也不能视为社会损害.最后,尽管侵犯方和受害方对阻碍行为是否故意有不同的感知,但以受害方感知为准.例如,侵犯方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损害行为并非故意,但如果受害方感知为故意,那么这种损害行为就是一种社会损害,如同工作场所的性骚扰一样.

Duffy等人(2002)以及Vinokur和van Ryn(1993)提出的社会损害概念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虽然这两个概念都是关于人际互动中损害行为的,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首先,从概念覆盖的范围来看,Vinokur和van Ryn(1993)概念更大一些.因为Dufly等人(2002)提出只有符合故意、长期性和隐蔽性这些条件的损害行为才是社会损害,而Vinokur和van Ryn(1993)的概念则没有这个限制.其次,从侵犯者的构成来看,Vinokur和van Ryn(1993)的概念中没有对此进行明确限定,而Dufly等人(2002)的概念中明确指出侵犯者包括上级和同事.总的来说,Duffy等人(2002)的概念是一个比较狭窄,但指向明确、界定清晰的精确定义,因而,可操作性更强,能够识别特定的行为及其结果(O’Leary-Kelly,Duffy,&Griffin,2000),更易于建立比较精确的理论来解释研究的问题.但比较遗憾的是,Dully等人(2002)的概念并没有考虑下属的损害行为.

1.2 社会损害和相关概念的区分

整合性框架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基本框架

综述性论文范例

性论文范文

论文理论框架

毕业论文框架

论文框架怎么写

结论:工作场所社会损害一个整合性框架为关于整合性框架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整合框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