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差序格局论文范文资料 与差序格局,差、序几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差序格局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3

《差序格局,差、序几何》:本文关于差序格局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差序格局是理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重要本土概念.过去十几年学界的理论研究极大拓展了对于该概念内涵的理解.但是,如何基于理论思辨建构操作变量,以勾连差序格局的理论洞见与社会学的经验探索却鲜有研究.差序格局中的“差”关注的是个体社会网络的“差等”结构,而“序”则强调了在此结构下个体行为或态度的“级序性”.利用项目反应理论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对象的信任问题题器,可以“厘差定序”,建构个人层面上差序程度的测量.通过考察当代中国社会个体差序程度的社会学-人口学特征,以及差序程度如何影响个体的养老主体选择模式两个经验示例可以看出,这种测量方案具有经验的适用性和解释力,能够为经验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工具.

关键词:差序格局;项目反应理论;回归模型;经验测量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064-11

作者简介:胡安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上海200433)

一、问题的提出

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本土人际关系特征的重要工具,也是费孝通先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遗产之一.差序格局理论不仅启发了后续关于人际交往模式(例如“人情”与“面子”理论)、人际群体划分(例如对自己人/外人的区分)等诸多重要社会学研究①,更是被大量的经验研究用来解释各种具体的社会现象②.虽然《乡土中国》学术散记式的行文风格采用了一种比喻的方式来阐释差序格局的含义③,但是这种“模糊性”恰恰成为后人对差序格局的内涵进行进一步阐述与发展的契机④.无论是立足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源流,还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和家庭制度,已有的理论研究都极大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对于差序格局内涵的理解.廉如鉴:《差序格局概念中三个有待澄清的疑问》,《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吴飞:《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阎明:《差序格局探源》,《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5期;张江华:《卡里斯玛、 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有关 “差序格局”的再思考》,《社会》2010 年第5期;周飞舟:《差序格局和*本位——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社会》2015年第1期.

社会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勾连理论与经验.因此,对于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我们在努力厘清其理论内涵之外,还需要关注如何提升这一概念在社会学经验研究中的相关性与操作性.对于这一点,已有文献却鲜有研究.虽然差序格局常常被社会学经验研究者引用为理解中国特定社会现象的文化因素Shun Ching Cheris Chan, “Invigorating the Content in Social Embeddedness: An Ethnography of Life Insurance Transaction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15, No.3, 2009, pp.712-54;Yusheng Peng, “Kinship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9, No.5, 2004, pp. 1045-74.,但是这种引用往往大而化之,缺乏对差序格局在具体社会情境下的直接測量,这无疑限制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发挥其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例如,在缺乏差序格局直接测量的情况下,我们无从理解不同个体在差序水平上所具有的异质性,亦不能直接探讨中国社会变迁是否带来了差序格局水平的变化沈毅:《“差序格局”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义”“利”混合之“人情”实践》,《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6期;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经验量化社会学分析中的差序格局测量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之所以说是探索性的,是因为这一研究论题目前尚无前人研究可资借鉴.故而,本文所采取的研究进路是从已有的关于差序格局“差”与“序”含义的讨论出发,先厘定何为“差”与“序”,进而将这一概念与经验调查题器结合,尝试提出一种测量的方案.这一测量方案的优点在于,其所利用的经验分析材料和题器可见于目前大多数的调查,且计算过程简单,具有一定的便利性.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本测量方案,研究者可以构建出一个个体层面上的差序程度的测量变量,从而可以与其他个体层面上的变量结合,进行主题广泛的经验分析.

二、理论背景

现有社会学理论研究关于差序格局的讨论,大多强调了 “差”与“序”的区分.这一区分可以追溯到潘光旦对于中国社会“伦”的含义的经典讨论潘光旦: 《说“伦”字》 , 载潘乃谷、潘乃和选编《潘光旦选集》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第 352 页..按照翟学伟的分析,所谓的“伦”有两层含义,“一是类别序次, 一是关系行为.前者为静态, 后者为动态, 而后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翟学伟:《再论 “差序格局” 的贡献 、 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这一主张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支持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廉如鉴:《差序格局概念中三个有待澄清的疑问》,《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童星、瞿华:《差序格局的结构及其制度关联性》,《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本文亦采纳这一主张,认为差序格局中的“差”重在描述个体社会网络的结构特点,即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不同的圈层.圈层越远,个体与圈层中特定对象的距离也就越远.故而,所谓的“差”,针对的是一种静态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与目前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同心圆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罗家德:《中国企业的差序格局》,《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 6 期;张江华:《卡里斯玛、 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有关 “差序格局”的再思考》,《社会》2010 年第5期..与“差”相比,“序”则强调在这一社会网络结构下,个体动态的行为模式,亦即,处于中心位置的个体如何对待不同圈层中的对象.举例而言,个体的社会网络中有父母、朋友、同学、陌生人等不同的对象.就结构而言,这些对象处于个体社会网络的不同位置.有些对象或可构成所谓不同的“圈子”罗家德:《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这种形成差等的网络结构即为“差”.而一个个体对待这些对象的不同方式则反映了行为模式上的异质性.例如,个体可能最信任父母,其次是好友,最不信任的是与自己没有直接联系的陌生人.这种信任态度上的差异即为“序”.需要说明的是,行为的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序列”并不必然与网络结构的“差等”一一对应.例如,即使结构上朋友与个体的距离更近,有些个体也有可能认为朋友之间的关系还不如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来的可靠.从结构与行动区分的角度,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费孝通先生和梁漱溟先生之间在公德与私德问题上的讨论.二人在“差”的问题上并无争议,其主张的分野之处在于如何看待“序”,即面对差等的社会网络结构,人们的行动所体现出的“序次”是偏向于费老所讲的“自我主义”还是偏向梁老所讲的“互以对方为重”廉如鉴、张岭泉:《“自我主义”抑或“互以对方为重”——差序格局和*本位的一个尖锐分歧》,《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

差序格局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差序格局,差、序几何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差序格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差序格局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