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孔子因材施教论文范文资料 与孔子因材施教和终身学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孔子因材施教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27

《孔子因材施教和终身学习》: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孔子因材施教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是中国教育历史中首先要认识的一位教育大师.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教育大师,除了后人不断对其思想再造这一原因之外,与其自身的实践特点密不可分.孔子不仅仅收徒讲学,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钻研、整理文献典籍,执教和学习的相互促进造就了其深刻的思想,也使得其教学内容变得经典.孔子也不仅仅停留在书斋中、滞留在教学中,其对社会、对政治的热切关注,使得其教学内容与当时社会发展密切相连,也使得其弟子成为拥有治国之才的贤者.孔子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教学行为也使得其弟子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得其思想在其广大弟子的传承和发展中得以丰富.这些恰恰是当今学校品牌建设中,希望成为名师的老师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启发与因材施教

《论语》中体现了孔子有关教学原则的众多观点,最为凸显的是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表达启发性原则的著名言论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教师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教师就不要再教诲他了.这体现了孔子对于教师把握启发时机和度的观点.

因材施教在孔子教学实践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孔子强调:“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有教无类

在孔子的执教历程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其执教的原则,表达了其对不同学生一视同仁地提供教育的观点,也即“有教无类”.孔子所招收的学生众多,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孔子的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大盗出身的颜涿聚.从学生的地域上看,除了来自鲁国本地的学生之外,还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这样出身不同、地域不同的学生队伍也验证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解,存在众多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将“有教无类”解释为教育公平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易中天就曾提出,孔子的真正意思是认为,通过教育大家可以变得更好.在这个意义上说,“有教无类”则强调了教育的价值,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一致.

也有学者对“有教无类”作出另一种解释,认为“有教无类”是强调教育教学活动的灵活,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若将“有”解释为“获得”,“类”解释为“需要遵循的固定模式”,“有教无类”就有了另一种含义,即“人们可以通过不固定的灵活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得教育”,有学者认为,这才是“有教无类”的本意.

终生学习

《礼记·学记》有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含义是指教师在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教师在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教师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在教授过程中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再继续努力学习,从而达到教和学互相促进.《论语》中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含义与“教学相长”相契合.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到,孔子非常强调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

钟文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初等教育系副主任,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比较教育、教育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致力于探索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对课堂教学观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

孔子因材施教论文参考资料:

有关孔子的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论文

结论:孔子因材施教和终身学习为关于孔子因材施教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孔子因材施教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