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诗歌创作论文范文资料 与元代诗人迺贤本土化其诗歌创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诗歌创作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3

《元代诗人迺贤本土化其诗歌创作》: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诗歌创作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内容提要:适贤是元代名声仅次于萨都刺的色目诗人,迄今为止研究他的论文已有十余篇,但尚无从他生活的空间环境研究他及他创作的文章.本文从所受教育、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及身份三方面论证通贤的本土化特征和过程,认为他诗歌特点是在吸取地域优秀文化传统的背景下,结合葛逻禄民族天性形成的.

关键词:迺贤本土化地域文化

葛逻禄诗人迺贤,是元代色目诗人中名声仅次于萨都刺的诗人,也是元末诗坛最引人瞩目的江南诗人之一.清人顾嗣立编《元诗选》,将萨都刺和迺贤的诗歌都编入初集戊集,收入萨都剌诗歌303首,不足《萨天锡诗集》诗歌数量的一半,收入迺贤诗歌158首,占《金台集》诗歌数量的60%多迺,迺贤在诗歌史上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自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之《佛老篇》和《文学篇》,首先对迺贤的思想倾向和诗歌成就进行研究后,至今关于迺贤的研究文章已有十余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迺贤的生平著述考述、迺贤的思想研究、迺贤诗歌创作研究.至今还没有从迺贤生活的地域环境研究他和他诗歌创作的文章.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对迺贤其人、其诗进行研究.

迺贤(1309~1368),字易之,号河朔外史,西域葛逻禄氏(karluk,元代一般作哈刺鲁、合鲁).汉姓马,以字行,名马易之,又被称为葛逻禄易之,合鲁易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又被刘仁本礼聘主持东湖书院.至正二十三年赴京,至正二十四年(1364),奉命代祀海岳.复命于京后,以编修保充从事官随桑哥失里军至蓟州(今天津蓟县),桑哥失里奉命移军直沽(今天津),迺贤病于军中,因误诊卒.有《金台集》二卷,《河朔访古记》二卷传世.

本土化过程和特征

迺贤祖籍西域,他常常自称南阳迺贤,河南南阳为其祖先入居中原之地.迺贤在浙东庆元(今宁波)长大,从他所受教育、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身份三个方面分析,迺贤已是一位本土化的色目人了.

他的本土化特征首先表现在受到了本土化的教育.王祎《王忠文公集》卷五《河朔访古记序》说:“合鲁实葛逻禄,本西域名国,而易之之先由南阳迁浙东已三世.”刘仁本《羽庭集》卷五《河朔访古记序》说:“果哕罗(葛逻禄——引者注)氏廼贤易之自其先世徙居鄞越,则既为南方之学者矣.”迺贤祖辈徙居浙东的说法,在现有文献中尚得不到明确证实.但其父辈已徙居庆元,则是可以肯定的.迺贤《河朔访古记》卷上在简述父亲好友甄世良碑文后说:“盖君之在四明也,和先君子最厚善.每过余家,喜余诵读,语人曰‘此子可教也’.”甄世良(1269~1336),字贤卿,真定人(今河北正定),早岁业儒,既长习律令.历仕庆元路掾曹,浙东、浙西宪司,文宗时除广西道廉访知事.顺帝即位,拜通政院都事.不久,擢监察御史,出任浙东道廉访司佥事,年六十八卒于金华官舍.和迺贤家人的交往,应是在甄世良四十余岁,任职于庆元时.从这段记载可以推知,在武宗、仁宗、英宗时(1310~1320),迺贤父亲已迁居于庆元.他喜交儒学之士,迺贤和哥哥塔海自幼似应受益于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好.“易之少小楙学强记忆,和其伯氏从乡儒先游”,伯氏,即他的哥哥塔海,迺贤自幼和哥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陈高华在《元代诗人迺贤生平事迹考》中,考出迺贤曾从学的“乡儒先”是鄞人郑觉民和高岳.郑觉民(1300~1364),字以道,号求我,鄞县人(今属浙江宁波).至正中荐授龙游县学教谕,三月弃归,后除处州路学教授,不赴.郑觉民“自经史、传记、诸子,以及天文、地理、历算、兵刑、食货、医卜、释老之书,罔不卷究”.他明礼至孝,善文能诗,从他的号“求我”推断,他应信奉陆氏心学.他的《求我斋集》有“志、序、碑、铭、书、跋若干卷,古体、歌行、五七言诗若干卷”.该集未见流传,《元诗选癸集》(甲)存诗6首.郑觉民家为诗书之家,其长子郑驹、次子郑真、三子郑凤都对经学颇有研究,且能诗.迺贤一直和郑家保持着较亲密的关系.高岳是宋武烈王高琼后裔,约生活于元世祖至元顺帝时,他“美髯秀目,仪观丰采”,弟子多“擢科跻仕”,“年逾八裹,尚能书钟王小楷”,他的诗“五言敷腴而实,七言质而不靡,长句悠扬洁鬯,无事雕琢,皆有唐宋风度”.从迺贤传世的作品和经历分析,他的主要知识基础是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形成的.迺贤未见有经学著述,但至正二十二年(1362),他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由于交通阻隔,只能于第二年赴京,刘仁本就聘迺贤主持东湖书院.朱右说迺贤任职时“亲为讲肄,不辍乡邦向方”.当时浙东书院所学内容以儒学为主,迺贤能以书院山长身份讲授课程,似可推断他对儒学是有一定研究的.从迺贤的地理游记著作《河朔访古记》还可以窥见他有比较深厚的历史知识和考据功夫.迺贤的两位老师都是既能古体、又善近体的诗人,迺贤学习诗歌创作似应也是得益于老师的启蒙和培养.迺贤能楷书,应是学于高岳.浙东是经史、文学发达地区,浙东名人多是学者兼文人,王应麟、袁桷及上述迺贤的两位老师等都是博通经史的学者兼文人.这种文化传统贯穿在教育中,为迺贤能创作出具有比较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迺贤的本土化特征还表现在他社会关系的本土化上.能反映一个人主要社会网络的关系是姻亲、师生和交友.迺贤妻子的情况,未见文献记载,但迺贤的家人应该一直生活在庆元.迺贤有诗《三月十日得小儿安童书》、《新月行》,都写于他第二次赴大都离家三年时.从诗歌内容分析,迺贤家境不富裕,但已认庆元为自己的故乡,在诗中他回忆在故乡时的生活:“江南小儿不识愁,新月指作白银钩”,“在家不厌贱和贫,出门满眼多故人”.江南小儿指他的儿子安童.安童当时已能写信:“万里书来春欲暮”,而迺贤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得南归茅屋底,尽将书册教镫前”.至正二十四年(1364)迺贤以翰林国史院编修的身份奉命代祀海岳,途径庆元,写下《使归》一诗,可知他赴京上任时,家眷仍然留在庆元,从“卧听小女学鸣机”一句可知他还有一个女儿.郑觉民的次子郑真在洪武十七年(1384)离家上任前,“至望春桥,见马鼎,携其父迺贤易之《铙歌集》而行”.马鼎是否安童已不可知,但似可推断迺贤的后人就定居在庆元,马鼎从姓名已看不出是少数民族了.迺贤兄塔海有子元童,迺贤作有《秋夜有怀侄元童》,陈高华据此诗考述塔海赴四川上任,家眷似也留在了庆元.迺贤家人一直生活在庆元,似也都是庆元人了.

迺贤交友主要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布衣,第二类是官员,第三类是宗教界人士.从交友类别看,他交友的情况和在浙东任职约七年的金哈剌颇为相似.金哈刺是一位汉文化修养颇高但并未本土化的也里可温人.下面具体比较迺贤和金哈刺在浙东的友人.金哈刺在浙东酬唱诗歌最多的人有两位,刘仁本和王德昌.和刘仁本的唱和诗至少有12首,刘仁本有和金哈刺父子唱和诗歌4首.刘仁本(约1308~1367)字德玄,号羽庭,天台(今浙江天台)人.元末以乙科进士,历温州路总管.至正十九年(1359)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方国珍据

诗歌创作论文参考资料:

投稿诗歌

诗歌投稿杂志

诗歌月刊

音乐创作杂志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结论:元代诗人迺贤本土化其诗歌创作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诗歌创作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现代诗歌创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