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孔子论文范文资料 与作为体裁的孔子对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孔子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10

《作为体裁的孔子对话》:此文是一篇孔子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论语》隐含了一种体裁,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对话”.从《论语》到《庄子》,“孔子对话”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亦即从作为对象被回忆、记录、复现,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用于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可以说,《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声无哀乐论》也是这种戏仿体的变体:在这两个文本中,“孔子对话”是一种论证的策略.然而,“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并没有消失,《世说新语》类的笔记,诗话,以及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都与对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有关,并在文本中保存了《论语》的客观记忆.可见,作为“孔子对话”原始文本的《论语》内蕴着以上两条发展线索,它们都是对《论语》的创造性发挥.

关键词:孔子;对话;体裁;记录;论证手段

中图分类号:I 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51-05

巴赫金视“苏格拉底对话”为一种专门的体裁,而柏拉图是写过这种体裁的众多人之一.对于它,巴赫金如是描述:“‘苏格拉底对话’这一体裁,在进入文学发展阶段之后,开初几乎只是一种回忆体:这是对苏格拉底实际谈话的回忆,是谈话的追记,间以简要的叙述.但不久之后,由于对材料采取了自由创作的态度,这一体裁就几乎完全摆脱了历史回忆的局限,而只是保留了苏格拉底用对话揭示真理的方法,以及记录对话间以小叙的外在形式.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对话’,就已经具有自由创作的性质了.” [1]144

根据巴赫金的说法,“苏格拉底对话”经历了一个从对实际谈话的回忆、记录到以对话为方法来揭示真理的转变,之后,它便不再指向历史性的实在,而是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导向对话创作者预设的结论或者他先行掌握的真理.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也发生了类似的体裁转变.下文即将谈到的一组文本,便共同呈现了一种可以称作是“孔子对话”的体裁从作为被记录与复现的对象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的那一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诸如“对话”“交谈”等词语,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复调”“多声”的色彩,但在这里,我们只取它们最原初的内涵,而并不涉及那些意义上的引申.

一、《论语》中的“孔子对话”作为对象被记录与复现

《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在这里,我们认为《论语》主要是对孔子与弟子、时人的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

《论语》中所记,有一类以单独的“子曰等”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语录条目,并无其它的对语.然而,记录者以记录行为本身表征了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听者的在场,表征了自己当时对交谈的参与.在一个简单的“子曰等”条目背后,谁在说话,凭借什么权力说话,其话语为什么能获得合法性,说者的地位,听者与说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种种的问题都被复现出来.虽然这个听者在“子曰等”中是隐藏的,但他既是对话的参与者,又成了文本的作者(虽然他并没有署名),他将对话时那种“听”与“说”的关系,转化为视觉上的直观,即把自己隐藏在记录行为中,而只凸显“子曰等”.换言之,“子曰等”的记录者所使用的这种文体形式,精确地呈示了对话时的权力形式,以及记录者对自己听者身份的自我理解与评价.

《论语》中还有一类对话表现为问答体,即某一人向孔子求教,孔子作出解答,其形式通常为两句话:“某某问等”和“子曰等”(或“孔子对曰等”).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那么,某一条问答体语录的记录者,或者就是提问者本人,抑或当时旁听在场的第三者,又或是他与他人在平日的讨论切磋中所获得的口传耳闻,总之这个记录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对话,这种参与性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记录者的根据与保证.当“各有所记”的弟子们聚在一起“相与辑而论纂”时,语录条目的取舍、排序、统一格式、归类,便成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虽然没有署名,却从来无法将自己完全隐去.譬如四则“问孝”的语录被最终编排到了一起: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孔子在不同的对话场景中面对不同的交谈对象,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可以想见,有不少的弟子分别都会是那几次对话的直接或间接的听众,于是在辑录之时,“各有所记”,相互印证,亦有重复者,而最后整理出四次问答,并放置在一起.因此,这四条“问孝”的语录不仅复现了孔子与他人的问答对话场景,更加复现出记录者们在汇编统稿时的追忆、讨论甚至争论的交谈场景.又如内容相同的语录出现了数次: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颜渊喟然叹曰:“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等”(《论语·子罕》)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可见孔子经常会在交谈时向弟子提及这一句话,以至于很多弟子都“有所记”,因而在编纂时便重出此条,甚至最后统稿亦漏删重出者.

《论语》所记还有一类对话,孔子对对方的观点作出了评价,或者对方对孔子的观点作出了反思与反问,而不是只有单独的“子曰等”或一问一答.譬如“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文心雕龙·明诗》):

孔子论文参考资料:

有关孔子的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论文

结论:作为体裁的孔子对话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孔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孔子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