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三国志论文范文资料 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三国志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29

《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本文是一篇关于三国志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将探讨三国故事由历史进化到小说的过程中.罗贯中截长补短、踵事增华的创作技巧,以及提出《三国演义》中“集团”的概念.

关键词:三国;集团;历史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8)-3-91-94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最优秀、最流行的一部(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导致有些学者在讨论三国的历史问题时,不举《三国志》中所记的史实,反而以《三国演义》的情节为佐证,对此,章学诚先生评道:“《三国演义》,则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

一、《三国演义》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即使是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则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就是所谓的“三分虚构”.《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历史到小说加工的过程.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龙宜于讲说.”学界普遍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将元朝的《三国志平话》加以改编,而《三国志平话》,则是源于宋代说书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经过漫长历史累积,揉合了《三国志》历史的真实性以及说书人“说三国”的故事性创作而成.

三国的故事在《三国演义》成书前,早在民间已经广泛的流传,《三国演义》成书后,更扩大了其影响力.满清人关之初,《三国演义》被翻译成满文,是八旗将领必读的军事宝典.除了在中国,早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日本人湖南文山就把《三国演义》译成了日文,这是《三国演义》最早的外文译本.此后三百年来,《三国演义》已经被亚、欧、美诸国翻译成各种文字,其中以日本、韩国受的影响最大.然而《三国演义》的大成功,却使得三国的正史——《三国志》,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忽略.

从隋唐开始,三国故事就是通俗文艺中最重要的创作素材,《大业拾遗记》中记载隋炀帝在曲水观看的“水饰”中,就有三国故事造型.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娇儿诗》中有这样两旬:“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流传之广泛,连儿童也相当熟悉.宋代苏轼《东坡志林》中提到:“王彭尝云:‘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由此可见,“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在宋朝已经为大众所接受,而并非是《三国演义》成书后才形成的观念.元代戏曲的兴盛,使三国题材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等人,都创作过三国戏.

在小说方面,宋代说书人“说三国”的底本未曾发现.现今发现最早的三国故事话本,是元朝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刻的《三国志平话》,以及在此前后刊刻的《三分事略》.二书的内容、风格基本相同,应该是同一书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刻本,而后代都以《三国志平话》为代表.《三国志平话》全书约八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以刘蜀集团的兴衰为主线,全书叙述简略.文字粗糙,但是它却是第一本将众多三国故事串连在一起的著作,它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简单的雏型.《三国志平话》之后,就是经由罗贯中的改编润色而成的《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本).《三国演义》面世以来,三国的故事就都以其为定本,后人虽有毛宗岗父子的评改本,但大致上不脱离罗本的《三国演义》.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三国时期六十年间的历史,最初是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行,至北宋始合刻为一,并改称《三国志》.前人论《三国志》之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帝魏及改汉为蜀;二、因索米不成,不为丁仪、丁赓二人立传;三、因私憾之故,讥诸葛亮.本文不讨论陈寿作史时的用心,只看《三国志》书写之法,《三国志》与前史不同者,即创为“逼护之法”.《三国演义》承袭《三国志》之事,遇护方向却截然不同,《三国演义》极尽能事地“尊刘贬曹”,虽然这种倾向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但也显示出了罗贯中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尽管拥护歌颂的对象不同,《三国志》的遇护之法的创作方式,对《三国演义》,已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国志平话》(以下简称《平话》)是讲史的文本,是说书人用来简单纪要或提示性的文字底本,所以《平话》的篇幅较《三国志》、《三国演义》都要短,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以时间先后为叙述主轴,人物散落各处.剧情浅尝辄止,没有过多详细的描述.话本的形式特征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夹杂“诗曰”来作为串场,“诗曰”有些是前人作品(例如杜甫的《蜀相》),有些为前人诗文所未见,应为说书人的即兴创作(例如形容吕布的诗:一箭功成定太平,雄兵三万罢戈庭.当时骁勇无人及,至使清名后世称.);二、平话中带有浓厚的神鬼宿命思想,如《平话》一开场以阴间审案,说明了汉被魏蜀吴瓜分,实为“来报高祖斩首冤”,来报仇的分别是西汉开国功臣彭越、韩信、英布等人,所以“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等”,而负责审理此案的则是司马懿,象征了因果报应及最后的结果将是三分归晋.

二、《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塑造

由于《平话》的内容过于简略松散,无章无节,故笔者仅将《三国志等于》及《三国演义》的章回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比较:

由以上图表可见,《三国志》以魏书为重心,《三国演义》以蜀汉的活动为重点,而蜀汉又以诸葛亮为其中心人物.本文就以诸葛亮作为一个范例,来演示《三国演义等于》是如何分别截取《三国志》和《平话》的内容为己所用,而这又在《三国演义等于》中造成怎样的小说效果.

(一)诸葛亮的登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

三国志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为大学硕士与本科三国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三国志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