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黄炎培论文范文资料 与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对现代职业人成长的现实意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黄炎培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10

《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对现代职业人成长的现实意义》:本文关于黄炎培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从“业者有业,业者乐业”出发,论述个体本位论到社会本位论的时代局限.以人为本,探索从低层次的需求层次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之间的依存与实现关系,探索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对当今职业人成长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生存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 个体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自我实现; 自我超越;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4-0012-05

一、“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自我超越”

1. “业者有业,业者乐业”来由

黄炎培是近现代著名的爱国和教育家,1916年9月,黄炎培发现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是当时中国教育弊病,指出教育与职业的依存关系:一是教育本质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二是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是教育的实质本就应该立足于职业.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篇《宣言书》,指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危机在于毕业及失业,就业者所学知识不能实用; 1918创办中华职业学校,1919年下半年提出“何谓职业,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服务;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终极之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业者乐业”,反映其难能可贵敢于质疑和反叛传统观念.

2. 个人本位论、社会论与Z理论的索源

个人本位论者的代表卢梭(J.Rousseau),主张要顺乎人的自然天性,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培养成社会的“公民”.瑞典爱伦·凯(E.Key)也认为,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真善美的原型,教育过程应是使儿童自由发展的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体本位论者,部分接纳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和外在价值,仍将促使个人获得美好生活视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宣称教育目的主要在于人的自我实现.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

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德(A.Comte)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等都有赖于社会.”以涂尔干(E.Durkeim)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C.KeIschensteinr)的社会本位论,认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就是造就公民.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有了极端国家主义的倾向,以摧残个人主体性为代价,忽视甚至排斥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个性和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把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这有可能会被人利用:专制社会,包括法西斯国家.

马斯洛Z理论中提出的“自我超越”的由来:需求层次理论是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将人类需求象阶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Motivation) ,将前面几个需要归为缺失性需要,后面两个归为成长性需要.后来他感到不能以“自我实现”为人的终极目标,必然导致对人性的盲目认识,助长人的骄傲的同时把人真正的价值贬低,他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超越性需要.而后,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称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即超越自我的Z理论.

3. “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的“自我超越”与Z理论的一致性

黄炎培提出“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与人的基本需求——生存紧密联系的,他甚至用“本能教育”来突出这一思想和主张.与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生存”理念一致.他提出的“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的“三预备”思想.他和当时一大批著名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亲自参与、主持过教育改革的实验.首先,其倡导的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生存教育,是在社会大教育视野中的大职业教育思想.着眼点是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和国家能够富强,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这一理想.只要能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社会进步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也从学理角度进行剖析,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认为是人的成长的一种启蒙.

他们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深刻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中“乐业”同时蕴涵的“自我超越”,对我们今天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对职业人的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业者有业,业者乐业”尊重个性,从个人本位论来说首先是人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社会本位论看,是贡献是责任.历史上所谓“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都是各自独立的;从人性的需求层次看,业者有业是低层次的,业者乐业是高层次的,是超越自我的自我实现的功能.黄炎培先生他将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结合起来了,并将其发展为理论.

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传统和现实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与社会的真实生活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其中各类教育中的职业培养问题和职业教育中国民基本素质问题是他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其理论不是空洞、脱离实际和高高在上的,而是能与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的.

自我超越是在“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基础上实现的, 自我实现后达到自我超越的人是幸福、快乐的人,因为他们在真正追求人的价值与意义.人与动物有不同的成长需求,而“自我超越”基于这种需要的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精神.人们努力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时,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和幸福.“自我超越”的人生也就是黄炎培提出的“业者有业,业者乐业”的最完美境界.

黄炎培论文参考资料:

黄杂志

结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对现代职业人成长的现实意义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黄炎培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黄炎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