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辛亥革命论文范文资料 与试析辛亥革命期间大公报的舆论导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辛亥革命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6

《试析辛亥革命期间大公报的舆论导向》:本文关于辛亥革命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内容提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舆论界有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也有发出质疑之声的反对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各异.北方大报《大公报》对革命的态度,在辛亥革命期间的日常报道和《君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活动过程中一览无余,即使在起义爆发之后全国争相响应,革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时,英敛之主持下的《大公报》仍然坚持着一以贯之的君主立宪理想.有奖征文不但是报纸和社会之间互动的有效方式,亦成为报纸引导舆论导向、传播自身理念的又一途径.

关键词:辛亥革命《大公报》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39-43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当时的舆论界对武昌起义的态度迥异.孙中山在评论报界对于革命所起的作用时说“此次民国成立,舆论之势力相辅而成,故不曾数月,遂竞全功,则为各报鼓吹之功”,后来的研究者也认为“武昌起义,全国景从,报纸鼓吹之功,不可没也”.诚然,当时的舆论界确有相当一部分报刊对革命持支持和鼓励态度,但是在舆论界也不乏对起义的质疑之声.从北方大报《大公报》对革命的态度于革命进行期间举办的《君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中即可窥其大概.

一、《君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缘起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征文活动是由广学会创办的《万国公报》发起,为了扩大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广学会在全国各地举行针对士人的赠阅活动,还采取有奖征文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力.

“有奖征文有三层功效,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话题和事件,而且还可以看出办报者所关注和侧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发放奖金和名次评选的手段,有效地刺激读者广泛参与和积极讨论,也能够起到引领时局发展,促进国民参与和关注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有奖征文还可以形成并加深报纸媒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有奖征文成为中国近代报纸经常采用的与读者互动、引导舆论倾向、传播自身观点的方式.

英敛之主持《大公报》期间,从1902年7月到1911年11月共举办征文活动9次,刊出获奖征文113篇.举办征文活动成为《大公报》与读者互动、有意识的引导舆论倾向的常用方法.

《大公报》于191 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刊出《征文小启》:

时事蜩螗,神州岌岌,挽回浩劫,舍破专制而改立宪,其道末由.今者专制之勒已如距脱,立宪之基亦渐确定.所争者在君主、两问题耳.然统观中国之历史、宗教、区域习惯各方面,较诸世界列强确有特异之点,究竟适应何种立宪政体,方足以拨乱反正、转危为安、光大国家、造福国民.热心志士主张君主立宪者为一派,主张者为一派,各具理由,相持未解.本社同人,智识浅薄,孰得孰失,未敢妄下断语.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此意,设题征文.

此次征文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关注及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大大超过了《大公报》的预估,《大公报》“特于原定等第之外,特设补取一格”,所以此次征文最终获奖论文分为四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补取9名,共16文章获奖.

二、对获奖征文的解读

1、支持君主立宪的大多数

君主立宪的支持者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虽易代之事,史不绝书,然有国必有君,有蒸民必有元后之义浸淫人心久矣”.当时的中国“虽袭君主之名已具有之实”,“君主仅拥有虚位而已”,君主、之争实际上是“心理上之不能解决,非事理上不能解决”,观世界成例实行君主立宪的英国其民享受之幸福举世无能出其右,所以关键的是“求获政治改良之实效,不必慕求共和高尚之虚位”,而不是纠缠于君主、虚名,当务之急在于恢复社会秩序,务实地推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他们支持君主立宪的理由大体可归为以下几点:

1)特殊的国情

“一国有一国之情况”,“一国之政制一国历史之产物也”,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其历史、地理、宗教及风俗习惯有莫大的关系,中国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皆受君主制度之深远影响,而与相去甚远.政治制度的推衍递嬗,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沿袭君主专制制度几千年的中国,欲一步登天,在中国实行立宪制度,“以中国之习惯,证以欧美两政体之得失,行之而美足以至福,行之不善足以招祸”,所以在中国盲目仿效推行西方舶来的政体,如果强为仿效,在政体的选择上“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盲目地照搬他国的经验,不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是必不可行,这是反对立宪的重要理由.

2)人民程度的不足

不论是立宪还是君主立宪,都应建立在相应的条件之上,国民政治素质的优劣是选择何种政体的重要依据.“凡立宪,必人人有普通之知识,独立性质,高尚道德”,而中国“人民未经立宪权利义务之界说,合群爱国之说均属茫然不解”,近国中仅少数人解共和政体,其多数人或更有并其名词而不知者,中国“人民之普遍程度不足”,“民智之不足”,“民德之不足”,“吾国之民何如者,十年以前风气尚闭,近虽稍稍开通,然不过沿海省份而已,深僻之内地穷边之远方其闭塞如故”,“言教育则十室无识字之人,以言自治,则一乡有乏才之叹”,“试观预备立宪亦有年,然执蚩蚩者氓而问,以立宪二字作何解释,其知之者日无一二,其瞠目矫舌而不能对者遍国中皆是也”,所以不论从民众基本的受教育水平,还是宪政知识的普及程度,抑或是对现代公民社会权利义务的了解程度而言,在当时的中国实行立宪可操作性不大.

3)对冲突下内忧外患的忧虑

冲突所造成的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自古耗财之道莫甚于用兵”,国内两方的兵戎相见,不论孰胜孰负,消耗的都是中国百姓的蓄积,战事迁延日久,将会财源耗尽,“从速罢战,共维持残局,省此财政上之余力,以裕国计而利民生”是利国利民之上策.

自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以来,历次与列强的战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割地、赔款而告终.革命军与清政府冲突,危及列强在华利益,“各国以保护侨民为词派兵调舰”,反观美国“建立合众国以大陆孤横,四无强敌故得从容以奏成功”.外部列强环伺,即使无事之秋,列强亦有蠢蠢欲动之势,况中国同室操戈之时,如果国内冲突的双方不能迅速地平息内争,恐立宪未成,而中国早已瓜分.一旦外国干涉“届时清政府既无力克制军政府,而军政府又绝无力可以统一各省,全国虽有响应军政府者,然君主制破,领土即随之而破,盖国内领土即猝难全,联合于军政府,流寇土匪将蜂起肆虐,外人趁而夺之”.

国内两强相争战事一起,最直接的就是人员的伤亡和财货的消耗.撇开政治正确与否不论,伤亡的都是自己的同胞.当时的中国也谈不上富足,万不该将国人的辛苦积蓄消耗与无谓的内战之中.一旦外国干涉,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国内秩序渐趋失控,流寇土匪或将乘机而起.所以应该从速罢战、恢复国内正常的秩序.

4)对于民族分裂的担忧

第三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地理位置东南濒海,西北毗陆,地区差异较大,汉、满、蒙、回、藏各族自清

辛亥革命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结论:试析辛亥革命期间大公报的舆论导向为大学硕士与本科辛亥革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辛亥革命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