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国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新矛盾和困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文学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14

《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新矛盾和困惑》:这是一篇与中国文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轫之初就标举着“个性主义”的大旗,“个性主义”不仅意味着张扬自我,而且意味着“自己生命的表现”.因此,表现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也就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一种普遍特征.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庐隐、茅盾、巴金、曹禺、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品里所呈现的撕裂、冲突、痛苦、焦灼、苍凉的生命状态,莫不带有浓重的“生命表现”的印记.揭示个体的生命状态,不仅源自作家执着于自我表现的内在冲动,而且凸显了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南昌大学李洪华教授的新作《生命意识和文化启蒙》正是立足于这一影响,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气质和启蒙意识展开探讨,从中发现文学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和困惑”,为现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

长期以来,“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的现代文学被赋予了‘启蒙’和‘救亡’的坚硬品格和神圣使命.这既是‘载道’、‘言志’古代文学传统的现代赋形,也是内忧外患的时代语境使然.然而,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文学创作,在本质上还应该是人的生命表现的对象化活动”.《生命意识和文化启蒙》正是循着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启蒙的路径不断生发至现代文学深处的.著者从鲁迅入手,立足于“交织着生命感性和启蒙理性的创作方式”,对其创作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他关注到鲁迅小说里男女形象的失衡,不仅表现为男性形象在数量上明显超出女性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约300个人物形象里,男性达到228个;更为重要的是,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将自身的生命体验加诸狂人、“我”、吕纬甫、魏连殳等一系列男性形象身上,使其常因显出“灵魂的深”而更富情感上的冲击力.但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更多灌注其间的是清醒的启蒙意识,“缺乏了如刻画男性形象那样既出乎其外‘大胆地看’,又入乎其内‘深入地写出他们的血和肉来’”.鲁迅的文学创作是生命体验和启蒙理性相互交织的过程,其中男女形象的失衡问题恰恰映射了创作主体的心理导向,从这个特点来体察鲁迅的文学世界显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从生命体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时下的鲁迅研究,李洪华从中发现了新的学术研究空间.比如,在鲁迅和宗教文化思想的研究上,作者对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指出此类研究的共同出发点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是辩证地看待和接受宗教文化思想的”,而落脚点则是“鲁迅的启蒙主义宗旨”,但“如果避开了鲁迅作为个体‘人’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悟,而仅从社会文化和思想革命的层面上对鲁迅和宗教文化思想进行意义的阐释,似乎有些神化鲁迅的潜在取向”,这确实是发人深思的.倘若在生命体验和启蒙意识的二元视角下重新审视鲁迅和宗教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他内在的孤独、虚无,《过客》中所描述的不知来处和去处、一直走下去的“过客”状态,是否和宗教思想有着某种潜在的关联呢?是否可以从鲁迅对宗教观念的因应上加以阐释呢?正如作者所意识到的,从启蒙的视角来看待鲁迅和宗教文化思想的关系,固然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探讨其作为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宗教思想之间所形成的复杂共鸣,能够进一步地从整体上把握宗教之于鲁迅的意义.

李洪华对鲁迅的研究聚焦在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如鲁迅小说中男女形象失衡的现象、鲁迅为何不写长篇小说等,或是从一些研究者已经熟稔的角度入手,如鲁迅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鲁迅和宗教文化思想的关系等.但是,他的研究却总能独辟蹊径,以颇具现代主义意味的生命体验和启蒙意识的相互交织作为中心,由此重新观照鲁迅的文学创作,从中形成了新的视角,产生出别样的思考和阐释.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审视和梳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的写作面相,鲁迅及其同时代人在文学创作上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就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以鲁迅作为起点,李洪华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作家展开了富于创见的探讨,揭示在东西文化交融、左翼思潮和现代主义思潮碰撞、文化语境转换等多重关系中所显露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其中的“变”或“不变”显露了现代作家在建立其现代性追求时所呈现出的复杂乃至矛盾的面目.这种复杂乃至矛盾的面目在新文学的肇始阶段就已经有所显现.在《生命意识和文化启蒙》中,著者通过对鲁迅和胡适的比照,勾勒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从“同仁”走向“陌路”的思想路向,而他们的分道扬镳既有着个人性情、禀赋、成长环境的差异,更体现出时代巨变中知识分子观念的迁移和冲突.这种观念的转变和冲突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中国现代作家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五四’时期,在注重思想启蒙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现代作家在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时,关注的是其反传统的现代性和艺术革新的先锋性,而悬置了包含其中的颓废性因素”,但“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注重阶级分析和提倡社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意识领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结果是“现代主义逐渐被指称为腐朽、堕落的艺术”.

在著者看来,体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现代性追求上的矛盾心态,也蕴含着现代性本身的悖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诉求,既包含着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性建构即“社会领域的现代性”,又包含着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引进和借鉴即“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但在“五四”的文化语境中,二者不仅没有产生冲突,反而相互影响,譬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在现代主义思潮和启蒙理性之间并无不适.然而,随着社会语境的转变,特别是启蒙现代性被革命现代性所替代,“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鼓舞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转而选择这一更为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性’追求”,由此也就带来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在文学观念和创作上的转向和多元化.在论及《蚀》作为茅盾“苦闷”之象征的意义,以及《子夜》中的“颓废”色彩时,李洪华发现,尽管茅盾在1925年之后就一改此前积极译介现代主义思潮的态度,转为否定和批判现代主义,但以《蚀》为代表,茅盾的早期小说“在情感基调上契合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在艺术上也多取法现代主义.而作为左翼小说标志性文本的《子夜》,则通过大量地描写现代都市的物质空间和都市男女的日常生活,营造了富于现代意味的“颓废”氛围,同时在小说的写作技法上也并未真正割裂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联系.

中国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杂志排名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刊物投稿

关于文学的论文

结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新矛盾和困惑为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文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文学小说排行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